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工业化

时间:2022-09-27 01:04:16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工业化

农业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价值,在于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使农村的工业以及服务于农、林、牧、渔的服务业大发展,显然能优化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农业问题。其次,农业工业化,使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推进了产业集聚,能实现农村城市化,从而解决农村问题。最后,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产品附加价值,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农民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农业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方面,是农业转型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性战略举措。

一、战略比较

在我国,由原始农业阶段到传统农业阶段的转换,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后至今,我国一直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因此,农业转型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明确提出“农业转型”一词的是美国学者托达罗。他认为,农业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最原始的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阶段;第二是混合和多样化的家庭农业阶段;第三阶段是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农业转型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应该指出的是,湖南现阶段农业正是由于处在这种农业转型阶段,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如农业比较利益的劣势,分散农户家庭经营对大市场的不适应,农民收入低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土地抛荒并存,农业竞争力低与入世后冲击等等,总之,由来已久的“三农”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尖锐、更加集中。所以,能否全面解决“三农”矛盾,是能否实现湖南农业转型的根本问题。在这里,农业工业化战略就是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惟一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关于农业转型战略的提法大体上有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等六种。农业产业化是官方和学术界最为认同的观点。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一般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农业,是农业的工厂化生产,是“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农村工业化早在1989年我国学者黄祖辉就已提出。它主要是指农村地域的工业化,即在农村地域上建立与发展社区型工业。也有人认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企业化即通过农业企业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最为代表性观点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农村城市化是在农村适度发展城市,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以上关于农业转型战略的观点,就其本身的含义,并无错误。但作为农业经济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转变的战略,各种提法均有些局限性。首先,农业本身就是第一次产业,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提法没有抓住内在的实质,指向性既不明确也不一致。另外,现行所有关于农业产业化的解释,无非就是强调销一体化经营,忽视了最为根本的生产环节的工业化,尤其是生产技术的工业化。第二、农村工业化究其根本就是指要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而大部分乡镇企业是从事非农产业,只能解决中国农村的部分问题,它并不是我国农业转型中所有难题的解药。第三、农业企业化所指的是农业企业,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笔者以为,这种提法比农村工业化要科学,但仍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无论是进行农产品的企业化生产,或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还是把农产品的产后流通环节进行企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工业化的绍营,即以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第四、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阐述大多是一种目标论,即要实现现代农业,或是以现代农业的特征来定义农业现代化,没有触及如何去实现现代农业的问题。第五、农村城市化只是农业转型过程的伴生现象。现代经济增长伴随着三种形式的结构变化生产结构的变化、生产单位规模的扩大,以及急剧的城市化倾向。把农村城市化作为农业转型的战略,犯了因果颠伊的错误。

相比之下,农业工业化的提法比轼科学。笔者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农业工业化战略的思想,当时是指农业同工业在现代技术基础上实现高级综合,形成工农商联合共同体,建设工厂化农业。1998年正式提出农业工业化战略,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并最终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高级形态的产业综合的过程,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这种战略提法的科学性在于:首先是它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的本质就是进行农业工业化。另外,这种提法内涵比较完整,不仅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即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一体化经营,还包括了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即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工业化是从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两个层面来定义农业转型的,是实现农业转型的惟一途径。

二、理论观点

(一)农业工业化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相综合的原理是农业工业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写道,“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也就是把二者的早期未发展的形式联结在一起的那种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于与工业进行联合。农业工业化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工业和农业相综合,农业经济主体用工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的一种经济行为选择。这些生产要素既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也包括从现代工业部门引入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且往往是后者起支配作用。在此,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舒尔茨意义上的现代要素,主要包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农业经济主体进行生产要素整合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工业部门的先进生产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二是对农业生产结果进行工业深加工,建立农业制成品工业体系,实现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的产供销一体的企业化经营管理。农业经济主体包括农户和农业企业,可以是单个农户在达到一定资本规模后进行农业工业化经营,也可以是多个农户联合进行工业化经营。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如“公司+农户”或“公司+中介+农户”等,使自己成为进行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业工业化运作。宏观地看,农业工业化就是农业与工业的产业整合。具体到我国国情和湖南省情来讲,是指

以农业的市场化为背景,运用现代工业化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总之,用工业化技术和思维谋划农业经营模式,就是农业工业化。

(二)农业工业化基本特征

第一、工业起支配性的作用。国外农业转型的实践证明,农业经济飞跃的关键不是农业内部自身的发展,而是在于农业与工业等相关产业是否能形成一体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所以,农业工业化的实现必须要有工业的支撑。事实上,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农业对工业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哺育作用。在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也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里,工业的反哺,就是工业化技术、资金、管理和意识对农业的渗透、改造和提升。

第二、技术创新是农业工业化的关键。在此,技术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由于技术开发所需投入大,因此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公共部门的技术研究以及推广。这又必然要求进行包括农业技术研究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所以,农业工业化过程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行的过程,创新是农业工业化的灵魂。

第三、农业工业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这主要是缘于农业工业化能很好地转变二元经济结构。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化学化。同时,用工业产品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这样,通过对传统农业的工业化改造,必然最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三)农业工业化作功机理

作功机理是指农业工业化据以推动农业转型的机制或原理。笔者认为,农业工业化主要从农业生产技术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比较效益和农业产业联系四方面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一、农业生产技术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前已论述,农业工业化的关键是农业技术的创新。而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内容。农业生产技术方式由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和科学化生产,大量吸纳和运用工业部门提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化工产品,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出产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决定作用(如无土栽培和转基因技术),同时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实现了农产品使用价值的优质化。通过这种作用,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目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是粗放型的,具体表现在土地细碎化使用,农户的分散小规模经营。实行农业工业化,必然导致农业经营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规模农业、专门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定单农业和工厂农业,这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质”的再造。

第三、农业比较效益提高,抑制农产品价格蛛网波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的弱质性。农业工业化能克服农产品的这种弱质性,一方面能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调节产品季节差,相对缩短生产周期,增强农业生产的可调节性。另一方面能实现农产品的品种多样化和品牌化,调节消费者的欲望差,从而产生一种“需求创造”效应。这可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从根本上克服作为生活必需品低需求弹性的缺陷。因此,当供给具有了一定调节能力,而需求富有弹性的条件下,农产品价格波动会趋向于收敛型蛛网波动,市场趋于稳定。

第四、农业产业联系加强,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产业间联系可以分为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总联系。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在农业生产中增加工业品投入,诸如化肥、农用机械;对原态农产品进行工业深加工,而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如磨粉、纺织等,常常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先行行业;同时又要求对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采用现代物流和运营理念组织销售流通。因此,农业工业化必将提高农业产业的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从而提高农业产业总联系,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尤其应指出的是,一体化经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农民就业空间,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三、战略思路

(一)湖南农业产业比较优势

湖南农业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也是我国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一块宝地,具有发展农业工业化的有利环境。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建设,湖南农业工业化已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总的来说,湖南农业工业化尚只处于起步的粗放发展阶段,还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农业转型即农业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相当艰巨。

湖南农业由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整合为产业优势,这是湖南发展农业工业化的产能基础,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可从工业化经营的视角分析种苗产业、粮油产业、蔬菜产业、棉麻丝产业、果茶烟产业、林化产业、畜禽水产品产业和生态休闲产业等产业优势,并结合省内区位优势和湖南工业布局提出湖南农业工业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议。

(二)湖南农业工业化发展思路

目前,湖南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种植业的80%左右是粮食,养殖业的80%左右是生猪,水果业的80%左右是柑橘。从工业化生产方式来看,问题并不直接在于这三个80%本身,而在于这三个80%的质量是不是优?成本是不是低?后续工业加工是否跟上?一句话,在于农业工业化的产业链体系是否建立起来。目前湖南粮油、果蔬和生猪的工业加工率均只有10%多,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所以,如果实行了农业工业化,湖南这三个80%的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就可深度转化为三大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现代制成品农业产业,最终形成市场经济效益。据此,我们提出湖南农业工业化发展应实施“优势――特色――转化――加工――营销”的十字战略,以工业“加32”为核心环节,以市场“营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构成湖南农业工业化的现代生产体系。

湖南农业工业化的战略重点。在上面提出的农业工业化“十字战略”中,“优质”是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优质农业和精细农业,实行“优种优品优价”的集约式发展;“特色”是根据湖南农业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发展有特色的专业生产带,建立大生产的特色农业产业经济;“转化”是指种植业优质化和特色化同养殖业规模化相结合,将低结构的植物蛋白转化为高结构的动物蛋白。为扩大农产品加工空间和途经,深化利用农业资源和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奠定基础;“加工”是根据消费者的多样化要求,将自然原态的农产品通过加工业加工的环节,转化为品种多样、花色多样、功能多样的农业制成品,进而重新打造湖南现代化的轻纺食品工业体系;“营销”是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现在和未来的需要,从农业生产和工业加工的全过程来

整合产品、定价、渠道和推销等四大可控因素,实现农业工业化市场效益的最大化。上述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环节都极为重要。但如果从工业化的角度看,加工环节是战略重点。目前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十分落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只0.2:1,而发达国家则高达2.0―4.0:1。可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自然农业同现代市场的产业连结,形成专门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标准化农业、机械化农业和品牌化农业,增加产业空间,增加农民就业,增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消费者剩余,使农业变为工业,农民变为市民,农村变为城市,从根本上解决我省的“三农”问题。

(三)湖南农业工业化实施措施

一是生产创新。根据农业工业化战略思路及其重点,生产创新的本质是坚决打破小农经济的生产格局,组织区域分工的专业化大生产。其着力点是第一是根据我省湘北湘东平湖区、湘南湘中丘陵区和湘西山区的区位情况,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专业生产带,第二是根据工业深加工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并与区域特色结合起来,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第三是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工业产业链分解与重组的要求,以及世界和国内产业转移的情况,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集团。这样形成“市场需要――区域特色――专用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园区化和城镇化)”的新型生产体系。

二是技术创新。对于农业工业化而言,技术创新是其高质高效发展的推进器。从全国比较,湖南农业科技具有生物工程技术、农业耕作栽培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业灾害预测与防控技术等四大技术优势。湖南农业工业化应该整合和发挥以上优势,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其重点研究和推广优良种苗繁育技术、农业工厂化生产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储运技术和农业产业信息智能化技术。与此同时,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高科技的湖南种苗产业、农化产业、农机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食用产业、酶产业、设施农业产业和农业信息产业。

三是市场创新。农业工业化是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的,如果说自然原态的农副产品有相当部分是农户自产自给的产品,那么农业制成品则全部是商品,必须依据市场信息组织生产,也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从某种定义上说,市场化是农业工业化发展的前提。对于湖南农业工业化市场创新,本报告拟根据全球化、信息化和交通高速化的新变化,集中研究湖南农产品(含农业制成品)大物流中介商业市场网络,整合目前农村供销社、信用社、粮食购销店、专业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集贸市场、农产品超市等,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基础,以服务农户和农业企业为主旨,建立由农户和企业会员网、商流网、物流网、资金网和服务支持网“五网合一”的现代农业中介商业网络体系。

四是组织创新。我省传统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最突出问题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的话语权太小,无法组织规模化、专门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农业工业化式的大生产。湖南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近4万个,但规模都还较小,管理也不够规范,依然没有解决好分散经营问题。本战略拟根据农业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本身要求,结合湖南农村的现实,借鉴参考日本、韩国“农协组织”的成功经验,从系统化、综合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产权多元化的角度,研究和设计湖南农业工业化的“线”组织(纵向系统组织)、“面”组织(区域性横向联合组织)、“点”组织(产权独立性企业或合作社组织)。降低组织成本,获取组织的规模效益和外部效益。

五是制度创新。农业产业是一个制度偏好最强的产业。从制度经济学来说,制度是指对人们行为进行调整和激励的规则。发展农业工业化,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是对农民及其相关社会群体利益的重新调整,如果没有制度创新提供的保障和动力,这场革命是无法完成的。本战略的一个重要主旨是研究农业工业化的制度安排问题,包括确立农民地位制度、土地制度、企业制度、流通制度、公共品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投资制度、财政税收制度等。这里的重点是设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问题,具体将涉及到农业保护立法、价格保护政策、农民收入支撑政策、农作物灾害保险政策、农业信贷及税收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劳动力流动政策以及城市工业单位投资农业的鼓励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体系。

四、预期价值

战后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对工业化都采取了比较狭隘的观点。最为代表性的论述是,工业化所着重的不是农业及其他“初级”生产的增加,而是制造工业及“次级”生产的增加。农业的发展及其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到上世纪40年代,我国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把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并提出“工业化的概念是很广泛的,包括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至此,农业工业化的思想得到初步显现。张教授是从工业化的论述中导出农业的工业化的,而且他后来对此问题的研究是以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为题。我们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农业工业化特定的内涵,是指农业转型中农业产业本身的工业化过程,即农业产业的工业化革命。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农业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价值,在于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使农村的工业以及服务于农、林、牧、渔的服务业大发展,显然能优化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农业问题。其次,农业工业化,使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推进了产业集聚,能实现农村城市化,从而解决农村问题。最后,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产品附加价值,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农民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可见,其巨大的预期价值是十分明显的。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简介 下一篇:地方城市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