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的智慧教学

时间:2022-09-27 12:52:15

顺势而为的智慧教学

我在学生时代的一次英语阅读中曾经读到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教师和演员一样,需要有很好表现力赢得观众的掌声;而教师又不同于演员,因为演员演的是事先编排好的剧本,而教师却不然,她往往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即时场景和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她比演员更需要智慧!我在自己走上讲台成了一名敬业的教师之后,才真正地体会到了这段话的内涵!教师,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能随机应变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

柳暗花明又一课

课堂应变能力通常指教师正确处理课堂上随机发生的教学事件的能力。教学智慧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智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智慧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境进行出乎意料的塑造,智慧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

我记得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是《有理数的运算》,事先我已经在老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钻研下备好了课,大概结构是先预习课本内容,再逐一讲解,最后再做课堂练习题和课外拓展题。可当我兴致勃勃走上讲台准备开讲时,却看到学生一个个耷拉着脑袋失望的情形,我差点懵了,瞬间感觉自信心被抛到了谷底,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是不服输的个性驱使我决定向学生问问原因,即使被“判死刑”也要“死”明白。所以放下课本,问为什么厌烦?学生一阵长吁短叹,不过有个学生答,每天都是这样写写算算,无聊,以为换个老师能有点意思,还是老样子!我惊诧了,孩子们说出了真实的想法,我如果再按部就班照教案一定是一堂课得不偿失,可不讲这节课就会浪费。我灵机一动,决定先放下课文,试试孩子们的心理。时值春夏,百花怒放,我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携手走向学校外无人看管多时的小花池,孩子们看到了由于无人照料和干涸的池中许多花已经枯死,剩下的也是无精打采奄奄一息,他们有的摇头,有的叹息,有的近乎流泪,我让学生回教室。孩子们回到教室,我悄悄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死”,然后娓娓讲了一个“黛玉葬花”的故事。我们也要学习黛玉,接着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这里有多少落花和残枝?我们需要多少挖多大的坑才能保证不浪费人力又让坑面积正好?见我不语,学生抚摸着凋残的花黯然伤神,我趁机接着说:“要是算一算就好了。”没想到我这么一说,好多同学猛地来了精神迫不及待地回去拿来了纸和笔,有的甚至还拿来了数学课本。我不忍打断,在黑板上写下问题:多少残枝落花?什么工具?怎么准确算面积?这种悲剧能避免吗?怎么避免?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课堂进行的非常顺利,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最后,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小花池中的花怎么办?没想到在我和学生的讨论下,居然定出了一套让我激动的计划:给活着的花朵浇水施肥,并轮流值日,让它们茁壮成长,并且制作标语,悬挂在校园内,让大家保护花朵,保护环境。

我认为这堂课能“起死回生”的原因在于,有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勇气和能力,再加上足够的社会积淀,现在看来,这真是对付“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这一问题的法宝。

课堂上,顺势而为

我记得一次下午的班会课,虽然天气不好,但是讲得起劲,因为这次班会比较重要,刚开始学生听得还挺认真,但随着雷声轰鸣大雨倾盆,孩子们思绪就不在课堂上了,都悄悄地瞄着窗外,对我的讲课也是响应不高,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我不能继续下去了,得灵活应对。我停止宣讲,对学生说:好大的雨呀,我们坐到窗前先赏赏雨然后再继续怎么样?学生起先很意外,但接着欢呼起来,喊叫着好啊好啊,然后争先恐后跑向了窗台。学生兴奋不已,对着雷雨议论不已,我顺势问他们有谁能说一句有关雨的诗句呢?学生高兴地抢答,说不出的学生有的点头认真记,有的还跑到座位查起了资料,直到下课了,他们都不忍离开窗台,我说:那我临时调一节课,我们等着看看雨后的彩虹吧?学生们欢呼雀跃,结果我们看到了彩虹,唱过了“真心英雄”,也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也纷纷落笔写下了自己奋斗的心语贴到了课桌上。

这节课虽然我的班会任务没有完成,却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意外的上了一堂积累课,一堂交流课,一堂思想教育课,多好!如果我坚持原来的计划,我想不但没有如此大的收获,反而会使课堂任务不能圆满完成。

课堂不应成为僵死的模式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所以,我认为,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死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性而又多变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进行,关键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调控,而这种调控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敏感程度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感受能力,即课堂智慧。我觉得具有并练就它,不仅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得以表征和实现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山西省祁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融入情境实现高效教学 下一篇:探索中的“走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