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走班制”

时间:2022-08-14 02:25:42

探索中的“走班制”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的六年级学生于今年春季开学就试行选课走班,这些学生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每个人自主选择和组合课程,一个学生一张课表,每天各自去往不同的专业教室上课。《教育》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小升初免试的落实,越来越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始推行走班制,让孩子们提前适应初中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源起: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安排

2014年,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明确了今后中考、高考改革的方向。高考改革确定了三门学生自选的学科,可以从六门科目里选择三门最有优势的学科作为申请大学的成绩。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颖民认为,高考新政的出台将推动将来基础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实行了走班制。总的看,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现实举措,符合高考新政指出的方向。

据吴颖民介绍,国外学校创设走班制,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首先是适应“常年开学”的需要。在美国,“常年开学”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将全年180天的上课日平均分为4个周期,每一周期学生需连续上课45天,课程周期结束后,在非法定假期中再连续休息15日;另一种形式是,将学年分别划分为5个学期、4个学期或3个学期,每一学期对应的周数分别为9、12、16周。这种形式保证了学生全年的学习日累计达220天或者更多。为配合“常年开学”的多学期制,学校每一学期均有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以便参差不齐的学生能自行选课,逐渐赶上进度。现在,一些中国学校引进走班制,则是为了便于灵活安排课外活动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学校课程越来越多,按照功能划分教室,有利于组织教学。在实行走班制的学校中,学生除了上课,还经常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运动队、艺术团、项目小组、课题研究、志愿者活动等。没有班级教室作为固定场地,学校会在特定的地方设置公共信息张贴栏,告知学生活动信息。学生也可提前申请场地、资源、资金等举行活动。学校的体育场馆、各种教室,都对学生全时开放,并有专职管理人员。学生只要把申请贴在指定的位置,就会有专人负责开门。学校的所有设施服务于学生成长,只要学生需要,就对他们开放,大大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校长何通海认为:选课走班的本质意义,在于课程能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校本课程开得多了,学生学得多了,高考后选择的路子也就多了。”教育不是一个平面的死板的舞台,而应该是无数个小舞台组成的大演艺场,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可发挥的天地。分数不是学生素质的全部,学校应该给学生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

“走班”尝试中,有一点非常可贵: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学习程度去选择课程。一班一张课程表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更为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一生一张课程表得以实现。

新动向:向小学延伸

走班制在国内学校也实施了一些年,最新的动向是,小学也开始走班。那么问题来了:小学生是否有足够的选择和自主管理能力?小学生走班后的学习状态如何?小学的走班制教学,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

过去普遍用于大学的走班制,国内近年来逐渐下沉至中学,深圳的几所中学已实行走班制多年。今年开学,十一学校一分校的六年级小学生也开始尝试走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要基础学科和艺术、体育、科技三门公共学科,全部开放给六年级学生走班选课。语文学科,除了3个课时的共同基础课之外,其余2个课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阅读、写作、古诗文鉴赏等不同课程。这些不同语文课上的教师,来自各个年级。数学,则采取分层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数学的学习能力、兴趣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在3个不同层级中选择。而公共学科,可选的范围更广,陶艺、戏剧、3D打印、汽车设计、油画、服装设计、轮滑、羽毛球等,都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走班后,十一学校一分校六年级的130多位小学生,不再有固定的班级和班主任,每个人自己给自己安排课表,学期前在网上选课;此外,一周还有4节自习课可供选择,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六年级全面走班之前,十一学校一分校的四、五年级,已经在公共学科先行尝试了这种“走班制”。尝试走班制后,学生很快适应了新学制,行政意义的“班级”实际已不存在。十一学校一分校的老师们认为,走班制的改革是必要的,包括对于学生们从小选择和规划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能。走班后,孩子们的思维明显变得活跃,越来越有主见,性格也日渐外向。

走班的教学改革中,由于没了班级,教师一开始没法及时收回作业。但教师们却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在每个教室前加挂作业投递篮,分为“未阅”和“已阅”两个,学生们自主投递作业,并取回批改的作业。曾有家长和教师担心孩子年龄偏小,会不会在自我管理方面出问题,选课时会不会很盲目;但在学校看来,试行走班制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五六年级部主任朱月玲介绍说,由于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孩子们没有小升初的压力,在六年级实行走班制,可以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初中生活。

效果: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从壶山小学的“乐读”课程给予学生部分课程的选择权,到北京十一学校让学生自行选择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在内的几乎所有课程的选择权,体现了选择性教育在国内教育界正受到重视。2014年高考改革后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选择”。

教育的选择权是为了保证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天赋,从乐学出发,主动高效地获得知识。在浙江省的中学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学已经实施走班选课制,小学走班制也正在诸多校长的改革计划当中。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五六年级部主任朱月玲说,改革后,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修课,采取小班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地授课。如数学,由弱到强分成了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等三个层次。成绩不太理想的主要用来补习小学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层次的以自学和教师辅助为主,教师会在教学中加入初中的学习思维;成绩较好的学生则以自学为主,教师会针对性地辅导一些难题,培养孩子更为活跃的数学思维。而语文和外语都采用了基础语文与基础英语配合模块教学的方法,包括现代文阅读、英语阅读等。在《基础语文》的教材中,不再只有课文和知识点,而包含了北京文化知识、春天的特色活动、作家介绍及离别前对学生的情感疏导等。分层教学直接缩小了班级规模,每班最多24人,仅数学班就从过去的4个传统班扩展为7个班。在数学水平比较高的数三班只有17名学生。上课的方式也更轻松,有讨论式的,也有授课式的。由此,学校也打通了教师间的通道,很多初中教师进入小学教学。

有趣的是,无论是分层的必修课还是多达37门的选修课,都需要学生网上选课,一些热门课程还需要“秒杀”。朱月玲说,对于分层教学的必修课,在选课前教师会向家长说明学生的水平和建议类别。朱月玲表示,每门课最多可选24人,网上秒杀也是希望孩子从小就学会选择的能力,对喜欢的课程有排序能力。为了准确进行课程点名,十一学校还开发了自己的课程App,上课前,任课教师都会按照系统中选课学生的照片一一确认,课程结束后,直接在网上对学生给予评价。

展望:还不是主流教学模式

北京十一学校是历史强校,现任校长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即使是这样,十一学校也只是在下属分校的小学毕业班实施走班制,没有在全校小学生中推行。那么,实施走班制是不是阻力很大,只有名校才能部分尝试?《教育》记者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小学在尝试这一颇具冒险色彩的改革,但大都是为了解决本校遇到的具体问题。就全国范围看,走班制还没有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

2014年10月21至22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对本省中小学校长要求:“中小学要推进课程改革,把选择性教育的思想向中小学渗透,加强中小学选修课程建设,努力使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现于课程之中,使孩子从小体验走班选课、探究学习。”在刘希平这番讲话之际,浙江一些小学开始试行走班制。浙江省武义县壶山小学的“选择性教育”,就以走班制的形式展开。该校开设了近60门“乐读”课程,有学科拓展、特长拓展、社会实践。每周有一天的时间,学生们完全不上主课,安排都是学生们自由选择的“乐读”课程。

位于云南昆明的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小学部,从2014年开始,展开了分层走班制教学: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确定教室和教师,按照学生成绩对学生分层,每人一张课表。这也是“走班制”首次引入昆明。该校走班制最大的效果,是迅速提升了学困生的学业水平。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外语课上的孩子,都是分成A、B两个层级,依据各自学习进度由教师展开分层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而实现取消分层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之后,会发现A层同学与B层同学的成绩差异已经不大。”作为三年级B层语文任课教师的杨乾宇认为,以前上课备课是老师们的难题:内容简单,不能满足层次较好的学生;而难的内容基础较差的同学又跟不上。分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以前,成绩较弱的同学在班里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很不自信;但分层教学之后,成绩接近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孩子的笑容都变多了。与此同时,杨乾宇也这样感慨:“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昆明一些公办学校校长考察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小学部后认为:走班制要全面铺开,难度颇高。从硬件设施上来讲,走班意味着学校需要更多课室,但许多学校并不具备条件;其次,需小班化教学,以目前大部分小学40多人的班而言,走班制铺开颇有难度。如何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是走班制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

上一篇:顺势而为的智慧教学 下一篇:礼仪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