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德合作视野下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27 12:51:14

基于中德合作视野下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本文以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机械专业为例,从学生与教师、中职学校以及我国的中职教育未来的发展三个角度阐述了中德合作办学后所取得的各项教学成果,以期能推进中德合作项目,拓展合作专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中德合作;特色教学

以“双元制”为主体的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成就了“德国制造”的全球声誉,奠定了德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双元制”职业教育深植于德国市场经济制度土壤中,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实一体为手段,培养兼具完整职业行动能力和高度职业精神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国际合作办学步伐,更好的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工人需求,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13年10月与德国BBW教育集团合作,引进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机电、机械两个骨干专业的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效益。

一、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当教练员

从德国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讲解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咨询者、帮助者、观察者。德国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为目标,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

首届中德合作BBW培训班由机电132、机械132两个班级共80名同学组成。通过运用主持人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查资料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他们是在做工的状态中学,有种认真干活的劲头,也愿意自己去探究,讲到知识点也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变化,中德班的学生精神状态就跟别的专业不一样,中德班的学生就在一个偌大模拟仓储实训室内学习,没有黑板,身边就是跟他们专业息息相关的各类设备。在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语言能力培养等方面注重吸取外方的经验,达到优势互补。课程教学由中、德教师共同承担。通过一年的培训,所有同学都通过考核,获得德方合格证书,并且每班有10位同学获得优秀学员称号。这些学生都感受到了自己在中德班的颇多收获。尤其是中德班的学生去参加省里、市里组织的叉车技能大赛时老练而有章法,取得的各项成绩更是普通班的同学难以想象的。

二、落地生根,以点带面

我校的中德合作项目一开始就得到了我市经济开发区的大力支持,开发区不断给予学校资金支持、组织区域内的企业参与项目。良好的合作基础加上先进的技能教学模式使中德项目充满了活力:多元化的教学设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得培养的人才高度符合企业要求;教学过程全面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能力、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极大激发学员兴趣;德方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指导,加速学员的发展;毕业学生将取得双证(中国大专学历证书、德国BBW教育集团培训证书)。以我校第二届中德班来说,共由80名通过考核的高职四年级学生组成,由2名德国外教和8名我校优秀的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机械和机电专业学生正通过项目化的技能训练和德国式的教学环境熏陶,练就综合性的技能和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很快也将成为服务我市经济开发区外资企业的有生力量。

中职学校引进中德班,在自己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同样具有示范引领的作用。对于中职学校的非中德合作班的机械专业的教师而言,同样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化来改造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有了与中德班同学的对比后,其它班的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学习中德班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严谨、踏实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发扬工匠精神,争取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立足职业教育现状,期待发展新未来

职业教育是我国迅速发展并为我国国民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教育类型。这种被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为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职业教育的青年的未来而设定的,也为国家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层劳动者。职业教育不是淘汰式的教育。职业教育泽被千万家,它是为所有人创立的、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在社会上最终得到尊严的锻炼过程。职业教育大众化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精英化。职业教育是普众的,职业教育同样需要自信和尊严,而不是淘汰式的教育。

无与伦比的就业优势也是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核心,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核心,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很多中职学校遵循“一年学基础、一年学专业、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学生毕业后进可升学,退能就业,选择灵活。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同等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强调直接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绝不是底线教育,一线的操作也是一门学问。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投入远大于普通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未来的职业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技能?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应当培养出能应对未来变化性题,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能为行业产品提供设计、能够献言献策的人。中德班的模式推广正是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正确路径,可以着力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职业教育工作上新水平、上大台阶。

综上所述,中德合作办学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必然产物。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了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办学理念、教学与管理方法,师资、专业与课程,以及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并以此产生许多新的、先进的新专业。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使我们可直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使我们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确立了面向世界的培养目标,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并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涓,郝晓燕.中外高职合作办学的适应性―以中德合作办学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6:10-12.

[2]董英娟,白涛.中德合作办学的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285-286.

上一篇:你好,无现金社会 下一篇: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