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7 12:29:35

湖北省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对湖北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按照《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湖北省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湖北饲料工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湖北省发展饲料工业发展要建立一套新的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的饲料工业体系。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的体制,企业除抓好内部管理,练好内功外,还应重视培育原料市和产品销售市场。

关键词:湖北;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背景

2004-2007年湖北省各县市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口粮消费 量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几近于0,人均口粮消费量的地区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强度和食物资源的差别。但从纵向上看,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和口粮消费总量具有明显的影响,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有所减少,如果把居民肉、蛋、奶消费量增加引起饲料用粮数量增加考虑在内,实际上居民生活中人均粮食总需求量仍在增加。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湖北省2004-2007年人均口粮消费水平年均减少约39.0公斤,乡村人均口粮年均减少4.0公斤,城镇人均口粮年均减少0.5公斤;从2004-2007年居民人均肉食消费变化来看,人均肉食消费量年均按约2.0公斤 的速度增长。如果将这些食品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组所预测的饲料报酬标准折合成粮食,则人均间接消费粮食年均增加7.5公斤。按省内常住人口计算,2004-2007年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约减少66.47万吨,其中乡村人口口粮消费量减少47.85万吨。在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减少的同时,由于居民增加动物食品消费,人均间接消费粮食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2007年与2004年相比共增加约42.80万吨间接粮食消费,与粮食直接消费量减少66.50万吨部分相抵销,实际全省粮食消费量仅减少不足18.00万吨。

从1995年以来湖北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表现出人口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和经济增长迅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显著提高的特点。2007年全省总人口6070万,其中常住人口5 699.0万,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2689.0万和3381万。与1995年相比较,城镇化率由28.0%上升到44.3%,年均提高1.4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1073.0万,乡村人口减少773.0万。按此规律计算,1995-2007年湖北省城乡粮食消费总量约减少198.07万吨,其中乡村人口口粮消费量减少414.42万吨,城镇人口增加明显导致粮食消费量增加216.35万吨。

湖北2007年的人口是6070万人,按3‰的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大约有人口6250万人,比现在增加180万人,满足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需要增产粮食7.5亿公斤;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物结构的调整,使得肉蛋奶的消费需求增加,而增加肉蛋奶首先得增加饲料用粮。目前在畜牧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大约生产1公斤 肉类需要消耗粮食4公斤,生产1公斤 蛋类需要消耗粮食2公斤,生产1公斤奶需要粮食0.5公斤。2007年湖北的城镇化率是44.3%,按照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计算,到2015年湖北的城镇化率为52%以上,届时湖北有城镇人口3300万。按照每个城镇居民年消耗35公斤肉、20公斤蛋、20公斤 奶(2006年消费水平为肉29.15公斤、蛋15.2公斤、奶14.1公斤)计算,加上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届时仅饲料用粮需求增加一项,湖北需增产粮食22.5亿公斤;为了保证农民收入的增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粮农收入增长的补贴政策,使得种粮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增加收入的角度讲,湖北需要增产粮食。据省农业厅在荆门、荆洲、襄樊等地调查,如果农民合理组织生产结构,实现稻稻油、稻稻肥、稻麦生产,年生产粮食扣除物质费用后的收入可达到15000元/公顷左右。

湖北省居民将步入中等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同时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将不断推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都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未来5-10年,湖北省城镇化水平将以年均1%左右的速度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仍将以约10%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都将有明显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成分中直接粮食消费将会有所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而间接粮食消费会有明显的提高。根据湖北省居民口粮和肉食消费变化的趋势推算,到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口粮年消费量220公斤,其中农村居民年人均口粮消费量235公斤,年人均肉类食物消费量为50公斤;全省年粮食消费总量约为2100.00万吨,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粮食总量1100.00万吨,城镇居民消费粮食总量1000.00万吨。

2.湖北省饲料工业的现状

湖北省有饲料加工企业(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合饲料企业)396家,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2010年全省饲料总产量496万吨,实现产值153亿元。全省50家企业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企业通过了ISO、HACCCP管理认证。湖北油菜籽、棉籽加工企业多,饲料蛋白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83家单一饲料原料生产企业、8家动物源性饲料企业,总产量149万吨,其中年产棉籽粕34万吨、菜籽粕110万吨。全省有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55家,总产量17万吨,产值14亿元。产值过亿元企业6家,拥有上市公司4家,上市后备企业2家(华中药业、武汉新华扬)。华中药业、广济药业分别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B1、B2生产商。武汉新华扬、安琪酵母分别是我国知名的酶制剂、饲用微生物生产企业,其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湖北省大型成套饲料机组生产企业,现有5家机械设备企业以配套或中小设备生产为主。武汉科谷公司在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全国领先,与国内最大的饲料机械企业江苏牧羊集团等单位开展深入合作。湖北同星农业有限公司、宜城襄大农牧有限公司等已走上了饲料加工、畜禽繁育、畜禽回收、宰杀分割、冷冻加工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发展的快车道,武汉福龙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已开展水产养殖、产品加工、餐桌供应一条龙经营服务。湖北饲料科研实力雄厚,每年培养大批专业人才,研发多项科技成果。饲料行业现有国家和行业标准300多项,涵盖饲料生产、检测各个环节。1997年,湖北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湖北省饲料管理办法》,比国务院出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早2年多。后又修订出台《湖北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湖北省组织专家起草了《饲料企业生产工艺条件验收规范》、《饲料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等10多个国家标准。同时还率先制定并实施地方强制性标准《猪禽饲料中砷、铜、硒允许量》。

与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饲料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与湖北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一是生产总量不多。2010年全国饲料总产量为1.9亿吨,湖北饲料产量(496万吨)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相当于饲料大省广东、山东的1/4强,位列全国第十,落后于中南六省中的河南、湖南省。二是企业规模不大。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且两极分化。规模最大企业与规模较小企业产量相差450倍,18家年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产量占总量32%,万吨级以下企业产量占总量17%。63%的企业产量不足1万吨。三是本土企业不大。全省5万吨以上企业中,本土企业只占6家,外来企业占12家,主要是正大、希望、通威、温氏、双胞胎等集团公司的在鄂企业,其产量占全省饲料总产量22%。外籍企业强势进入,本土企业被挤压,面临艰难的发展局面,湖北逐渐成为大型饲料集团竞相瓜分的市场蛋糕。

3.湖北饲料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湖北饲料工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饲料资源短缺。饲料资源短缺是制约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湖北省饲料原料生产体系没有很好的形成,非粮型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不能使本来就贫乏的饲料资源,尤其是蛋白质饲料资源得到补充,大宗原料供应渠道不够稳定,湖北省每年须从外省调进160万吨左右的玉米、50万吨左右饼粕,为湖北省所需量的60%以上。

宏观调控缺乏得力措施。由于相应的政策不配套,造成宏观调控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料的收购、调运,以及进出口没有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当中,行业管理部门无法管理,致使原料供应失衡、费用增加、成本升高,加上饲料工业本身是微利生产,养殖业生产又忽冷忽热,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扬,企业本身难已消化原料涨价等因素,导致部分企业时常处于亏损状况;建设资金无保障,目前地方几乎没有饲料工业建设专项资金,一些重大关键的项目无法及时建设。国家对饲料工业的投资力度亦不够,严重影响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工业原料及产品受季节性影响大,产品大进大出,所需周转资金多,但多数企业自有资金很少,饲料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企业正常生产。全省饲料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同时,饲料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少,也难以形成名牌效应,缺乏市场竞争力。

饲料工业布局不合理,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技术改造问题突出。湖北省饲料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武汉、荆州、荆门、襄阳、黄冈、宜昌等地区,加工能力相对过剩,开工不足,而恩施、十堰、咸宁等地区饲料生产厂家相对较少,加之能力不足,粮食就地转化矛盾突出,制约了养殖业发展。同时,湖北省相当一部分早期建设的大、中型饲料加工企业,设备老化、不配套、耗能多,生产工艺不完善,粉尘和噪音大,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亟待技术改造。

管理机构不够健全,饲料市场仍较混乱。湖北省饲料市场竞争激烈,管理难度大。目前各市州虽已建立了饲料管理机构,日常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大部分县市级饲料管理机构仍未落实,常处于无机构、无专人、无经费的"三无"状况,以致饲料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既得不到及时解决,也难以履行依法行政的职能和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一些不法厂家和商贩趁机浑水摸鱼,以假充真,坑害蒙骗用户。在添加剂的使用上,有的任意加大用量,滥用药物,不仅给畜禽水产养殖造成危害,而且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科研体制不顺,低水平重复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基地建设滞后。湖北省饲料科研人员数量多,力量强,但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受现行体制约束,很难形成合力,发挥优势。科研一方面经费投入少,另一方面部门分割严重,缺乏协调统一,造成科研低水平重复,使有限经费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由于缺乏饲料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科研和生产脱节,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当一部分被束之高阁,不能迅速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科研基地,尤其是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前的推广应用研究基地建设与饲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

4.湖北省饲料工业发展目标

湖北省饲料工业发展目标:年双班生产能力1500万吨;饲料总产量达650万吨,其中:配合饲料产量540万吨,浓缩饲料90万吨,预混合饲料20万吨,饲料添加剂50万吨;饲料工业总产值达240亿元,其中:配合饲料产值160亿元,浓缩饲料产值40亿元,预混合饲料产值15亿元,饲料添加剂产值25亿元;饲料转化率(料/肉或料/蛋)有一定提高,其中:集约化饲养:猪2.8:1,肉鸡1.8:1,蛋鸡2.1:1,鱼1.5:1;农村专业户饲养:猪3.2:1,肉鸡2.0:1,蛋鸡2.3:1,鱼1.7:1;组织和利用部门优势,搞好饲料原料工业、添加剂工业建设;基本完成大中型饲料企业的改革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各地区的优势饲料龙头企业;抓好区域平衡发展,初步完善饲料工业体系建设。

到2015年,湖北省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4500万头、170万头、800万只和6亿只,分别比"十一五"末期增长18%、18%、47%和50%;肉、蛋、奶、蜂蜜总产量分别达到500万吨、200万吨、35万吨、1万吨。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40%,农民的畜牧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在肉类品种结构中,减少猪肉产量比重,提高禽肉和牛羊肉产量比重,比重分别调整到70%、20%和10%左右。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15%。猪、牛、羊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80%、75%、60%和85%。生猪、家禽的标准化养殖率分别达到60%和80%。增强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使畜禽产品加工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5:1。开展生猪拍卖试点和远期合约交易,促进生猪期货交易尽早推出。畜牧科技研究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良种繁育和疫病控制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猪、牛、羊的良种率分别达到90%、60%和60%。无公害和绿色畜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有机畜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积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则,发展长江流域生猪、江汉平原家禽、汉江流域肉牛、清江流域肉羊、宜黄高速公路沿线奶牛等五大产业带。

湖北省发展饲料工业发展要明确指导思想,确定目标。按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保证有效供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靠科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增加投资,全面改进饲料工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优质、节粮、高产、高效饲料产品,广辟饲料资源,促进养殖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逐步把湖北省饲料工业建设成为科技发达,市场繁荣,具有较高水平的、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

湖北省发展饲料工业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饲料工业。一是要开发优质新产品。企业生产产品要考虑到"五代":第一代产品销售下降,第二代产品旺销时,第三代产品已进入市场,第四代产品已处于初试、中试和扩大试验阶段,第五代产品已开始构思着手研制。这样才能不断地及时地适应市场变化。新产品开展和技术进步,一方面必须自己培养科技人才,强化科技队伍。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利研机构和高校一体化机制。科研单位按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企业中转化,推向市场。饲料工业是耗粮大户,要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世界各国都重视提高饲料转化率,采取广辟非粮性饲料资源.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等措施。从湖北省来说,科研单位应注重阻下的研究:发展饲料添加剂及产业化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开辟新型饲料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深入研究畜禽营养代谢,提高生物学效价。

湖北省发展饲料工业发展要建立一套新的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的饲料工业体系。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的体制,企业除抓好内部管理,练好内功外,还应重视培育原料市和产品销售市场。根据不同的销售市场组织不同饲料供应模式。湖北省养殖业中农户散养、专业户小模饲养和国有集约化饲养三种方式将长期存在,此应按这三种饲料供应模式建立符合省情的饲料业。一种是股份企业。二是联合办厂。三是建立料、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一条龙企业。这样的企业自己的饲料原料基地,又有饲料加工设备,生产的料既供自己饲养场用,又向社会供应,灵活多变,适合市场竞争。四是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厂,把技术优势和生产设备优势、销售优势紧密结合,加速产品研制,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杜为公、钟新桥.高级经济学理论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2.杜为公、钟新桥.西方粮食经济理论与方法新进展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3.杜为公:《西方农业经济学新发展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上一篇:完善学校的财务管理对策浅析 下一篇:浅谈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