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需求变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6 11:50:47

基于人才需求变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研究

摘要:经济发展对高职经管类人才规格的需求变化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基础。本文的研究发现:伴随经济发展,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均发生变化。本文的结论是: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其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变化来确定,并在该变化下来探索和研究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关键词:人才需求变化;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02-03

经济发展对高职经管类人才规格的需求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基础。事实上,经济社会对经管和工科两类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经管类人才偏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工科类人才偏重职业素质、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这是由两类人才的工作性质差异所决定的。高职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因此,要想改革和创新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一、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一)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变化

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育规模也不断得以扩张,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4至2014年间,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开设数和在校生数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促使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二)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终将超过第一产业。因此,经济发展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的产业结构将产生影响,并由主要为第一、二产业服务调整为主要为第三和新兴产业服务。

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及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均以中专和大专层次为中心和重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能人才将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素能结构将产生影响,并由主要需求中低层次的专业素能人才调整为需求中高层次的综合素能人才。

(三)基于人才需求变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培养目标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前文对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做出调整,并至少应包含以下3个方面:第一,必须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必须体现被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发展要求;第三,必须体现专门人才培养的领域要求,或者是财经类人才,或者是金融类人才,或者是商务类人才,或者是第三产业人才,或者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或者是新兴产业,不一而论。

因此,本文认为,伴随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我国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调整为: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主要为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层次、综合素能性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具有四大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方法和培养评价。其中,培养目标是基础。根据前述经调整的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经济发展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结构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及人才素质的需求,经管类高等职业学校应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优化学校的经管类专业的总体结构,从而使其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进而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也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在具体设置经管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时,经管类高职院校首先应调研和咨询行业企业专家,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从而主动培养经济、产业和企业急需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其次,经管类高职院校应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为基础,构建重点专业为支撑、辐射专业为辅助的主次分明,层次合理的塔型专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专业群。这样不仅能降低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学校人才培育的质量,还能及时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下简称综合素能培养)为目标

选择以素能为本的办学思想是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契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必然结果。因此,将综合素能培养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的核心,形成“综合素能本位”教育观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如前所述,经济管理服务者一般均需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管理服务环境和经济管理服务对象,才能提高经济管理服务效率和效果。

以“综合素能本位”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必须明确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的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能构建综合素能体系。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除了培养经济管理服务者一般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外,还要考虑到具体专业的经济管理服务人才的特殊要求。总之,高职经管类专业不仅重视要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综合素能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商的培养,也要重视情商和财商的培养。以我国一些主要省份的经管类高等职业院校为例,安徽的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徽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北京的学校则注重学生京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山西的学校就注重晋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上述这些财商的培养正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能培养的重要方面。

(三)开发培养“综合素能”的课程体系

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模式可能并不完全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本文认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应该选择适合综合素能培养的模块课程开发模式(即按不同业务或者项目进行模块划分),这种模式开发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不同课程之间又具有较强的横向相关性,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综合素能课程体系应该既包含专业课程,也包含非专业课程,而且非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不应低于专业课程。具体而言:

高职经管类的专业课程应基于业务流程或者项目流程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按照项目、任务或案例等内容的平行或递进关系对专业素能进行层级分解,形成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能体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并以国家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内容为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同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课程。

高职经管类非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应分为三类:教育部统筹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与体育课;针对经管类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学生基本素能类课程和针对相同岗位群所必须掌握的关键素能类课程,由此形成以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能体系为主线的非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针对经管类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学生基本素能类课程是非专业课程开发的重点,并以此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非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我国一些重点、知名的经管类高职院校为例,专业建设较有特色和成效的院校都开发和开设了与地方区域经济氛围相关的通识课程,比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从财贸人才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化财贸素养教育基地建设,构建财贸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创建财贸职业素养教育品牌,并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京商文化教育基地”;安徽省的经管类高职院校则通过开发和开设徽商文化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能,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不仅建设徽商数字图书馆,还通过举办徽商文化节、撰写《徽商》书著、举办徽商专业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徽商文化教育。针对相同岗位群所必须掌握的关键素能类课程是非专业课程开发的难点,并以此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关键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笔者所在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学院根据现有的专业群状况,开发出适用不同岗位群的关键素能课程体系,比如财经和商管专业群,开发的关键素能课程有4门:包括《经济学概论》、《商务沟通与礼仪》、《商务办公软件应用》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这4门课程着重培养财经和商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思辨意识、沟通技能、商务办公操作技能和经济文书写作技能等,这些技能是这些经管类专业将来进入企业工作的必须的、关键的素能点。

从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经管类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来看,非专业课程的开发范围一般可以涉及五个方面,包括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具体选择那些方面来设计非专业课程,则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条件来确定。

总结而言,经管类专业的综合素能课程体系建设既要考虑学生眼前的初次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水平。

(四)构建有效的“综合素能”评价体系

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综合素能,因此,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就不能单一化,必须构建多角度、多主体综合素能评价体系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多角度、多主体综合素能评价体系包括:

1.多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校级、院级、系级和学生在内的四级监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能的提高提供保障。

2.多种考核方式的评价体系。以基本素能、关键素能和专业素能为评价核心,集成课堂过程性考核、传统结果性考核、从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大赛和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多方位、多视角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与评价。

3.引入“第三方”的多主体评价制度。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构建包括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社会评价机构、学生及其家长参与的多角度、多主体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改革现行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综合素能培养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重视职业基本素能、关键素能和专业素能的培养,进而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多角度、多主体综合素能评价体系应以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多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对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动态监控。

三、简短的结论

通过前文的论述,本文认为,伴随经济发展,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均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而使得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调整为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主要为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层次、综合素能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在该目标驱动下,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对策:一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以“综合素能”为本来培养学生;三是开发培养“综合素能”的课程体系;四是构建有效的“综合素能”评价体系。这样创新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变化,并真正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013年底或2014年初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重点专业建设发展数据[D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web/index.aspx.

[2]陈洪玲,于丽芬.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许丹雅.高职高专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聂强,仇大勇.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上一篇:高等院校理工类课程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论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