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活力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时间:2022-09-26 09:31:32

打造活力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摘 要: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等课程理念,进一步强化这些理念,有助于当前“核心素养培养”在物理课堂中的有效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九大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得以培养和锻炼。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主要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选择、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等方面探索“打造活力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做法。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 活力课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学会学习素养”明确指出:“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等。”这样的素养目标决定了教师不仅要丢弃以“教”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方式呈现特征为他主和被动的教学模式,而且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以适应当前深度课改的发展。

一、正视应试教育的干扰,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但我们的物理教学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具体表现为:教师讲得多,学生习题练得多,不适当地拔高新编教材的教学要求,为了教学进度,压缩学生实验和探究时间等。在“升学率与分数”仍然作为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的今天,教师从应试教育角度处理教材和训练学生无疑有着“不小的市场”。其实,认真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不难发现,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不矛盾,而是在更高教育层次上引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明晰物理概念与规律产生和形成过程,使他们清楚物理知识在人们生活与社会生产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注重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确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将先进理念科学融入到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恰当选择教学模式,构建动态物理课堂

教学实践证明,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优劣有着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否恰当,不仅能体现教师对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深度,而且直接关系到“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启发式、开放式、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学习式等教学模式,通过科学地教学设计、合理组织与引导,使学生“动”起来: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和谐动态又适度紧张的氛围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又在探究中不断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科学内容又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学生积极灵动的思维,来自教师动态的课堂设计和教师自身在教学环节中扮演角色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真正地转移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轨道上。

三、优化教学环节,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优化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应该能很快吸引学生并引发疑问,使他们产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导入应紧扣课题灵活选择,如典故讲解、生活小实验、一个成语、一句歌词、一张图片、生活俗语、多媒体音像播放……“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都应该以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愿望为原则,使学生进入物理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

2.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多个流程与环节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更关系到“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目标能否得到成功地落实。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在精研教材编写意图和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与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怎样突破与分散难点?

(3)以什么样的方式或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选择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是依靠合适的物理情境创设,还是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或者是几方面综合使用?

(4)在什么时候安排什么环节?各个环节用时多少?以怎样的引导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5)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什么地方应该引导或点拨?

(6)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表现出怎样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还是促进者?

(7)课堂教学整体如何设计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如何安排才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断期待后续内容展开?

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以良好的思维状态完成整节课学习,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才会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反应对教学环节与流程做必要调整,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层次的差异,安排适合的学习任务,对实现目标也应该分层要求。

下面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优化学生探究环节的思路。

环节1:活动引入

让一位同学为班级同学拍两次照,一次距离同学近点,一次距离同学远点。

以学生喜欢的活动导入,会立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再适时指出其关键部件是它的镜头――凸透镜,显然,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兴趣。

引导问题:两张照片有何不同?可能原因是什么?

点评:这一环节设计旨在“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素养培养。

环节2:基础知识准备

展示光具座,让学生认识光心、物距(u)、像距(v)、一倍焦距(f)、二倍焦距(2f)、光屏等。这一步主要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

环节3:猜想与初步验证

在“环节1”中,人距离镜头远近,成的像不同。同学们有什么猜想?怎样验证?在这一步中学生往往活动热情很高,并且通过探究很容易验证猜想。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该做必要引导:

①怎样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②怎样操作使物体在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③像放大与缩小与物距有关系吗?你能找到成缩小与放大像的分界点吗?

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还有其他发现吗?(如一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以内在光屏上找不到像、随着蜡烛变短,像在向上移动等。)

教师适时引导既可以避免学生探究的无序性,又可以突出探究的重点,不但能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操作,而且能使学生初步形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做好技能和方法的准备。

点评:2、3环节的设计旨在“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素养的培养,在探究中引领学生“批判质疑”,从而“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环节4:深入探究,锻炼能力

在讨论总结前面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录表格,探究的步骤。教师根据情况予以评价和完善。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并进行总结与归纳。由于有了前面三个环节的锻炼与铺垫,化解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难点,使得学习活动仍然可以流畅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

点评:“勇于探究”素养的培养,需要老师架设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台阶,以免对学生“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造成挫伤。

环节5:活动拓展

怎样使实像、虚像变大或变小?生活中有对应的运用吗?物体不动,凸透镜向上(或向下),像移动的方向如何?物像左右移动和物像上下移动有何特点?遮住一部分凸透镜像有什么变化?

问题与实验的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求知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得到训练,能力素质必然不断提高。

点评:第5环节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理性思维”的素养,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探究和思考获取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就感,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乃至不断提高。教师只有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营造出师生互动、学生都能有效行动的充满活力的动态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

上一篇: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