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9-26 09:00:3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摘要: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职业教育在全省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北省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对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7)9―201-01

2005年河北农业人口约为5422.2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9.15%。2005年全省从业人口总量为3568.9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2805.94万人,占从业人口总量的78.62%要提升这样丰富劳动力的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 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河北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

据《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显示,1990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或半文盲占13.96%、小学程度占35.48%、初中占39.58%、高中占10.31%、中专占0.6%、大专及以上占0.07%;到2005年上述构成依次为28%、19.21%、59.73%、 15.01%、2.13%、1.12%。从学历结构看主要表现为文盲半文盲较少、小学文化程度大幅度下降,初中文化程度大幅度上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太低,1990年为0.07%,2005年也仅上升到1.12%。这表明河北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表现依然很低,这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2、近几年河北省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5年,全省各类职业学校为886所,当年招生40万人,在校生91.6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57所,当年招生16万,在校生41.3万人;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58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12所,招生数占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17.6%和13%乡镇成人学校办学面达到90%,村技校办学面达80%;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947个,年培训量1641万人次。已经形成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公办、民办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办学基础能力逐步增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校舍、实训设施、图书资料等办学基础条件均得到改善。县级职教中心校均在校生2154人,占地面积142亩、校舍建筑2.74万平方米、图书3.73万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2670元,基本形成了覆盖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2005年,全省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达到17%;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学历合格率达到时77.5%:高等、中等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分别达到60%和35%。“十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有1所高职通过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评估,1O3所中等职业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31所中等职业学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五年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40多万名毕业生,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2000多万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结构的改善,为科教兴冀、建设现代化河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发展河北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农民致富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强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熟练运用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搞好专业设置,解决好培养目标问题;二是要突出职教特点,使技能训练的时间占到总课时的1/3以上,积极推广“双证书”制度,要求60%的学生达到中级工水平;三是要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路子;四是要和当地农村的产业化建设、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活动结合起来。从1997年到2000年,河北省职教中心建成了50个特色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河北省特别突出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不断充实专业内涵。

2、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职业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实践、实训环节,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师资培养激励机制,激发文化课老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通过学习专业技术提高操作的动手能力而成为“双师型”教师,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有关培训机构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尤其要注意吸收一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1998年,河北省采取特殊政策,加快了职业学校师资的培养,到2000年年底,全省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了80%以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实习指导教师中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已占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0%,其中持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占到此类教师的40%。尽管后来由于一些教师的调出、调入,教师总体学历达标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到7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中、高等学校携手,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

从2000年开始,河北省在一些职教中心与高等学校联合试办“3+2”成人高职班,到2003年已扩展到全省39个县级职教中心及其他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达到3.2万。发挥高等学校的龙头作用和专业优势,通过高等学校带动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实现中、高职衔接,选派专家指导、参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共同制定“五年一贯的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以上两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较好地解决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避免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所造成的学时损耗,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益。

4、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1997年,组建了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以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要任务,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服务,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教学改革进行咨询与指导。为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核心地位。

5、开展就业指导,促进教育与就业结合

自1997年起,河北省教育厅与社会保障厅开始联合进行教师、学生技能大赛,首创技能比赛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模式。目前已有944名教师获高级工证书,557人获中级工证书,2000多名学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为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率,指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确定择业方向,使其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劳动法》以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减少劳动纠纷,河北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这一工作为职业学校学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创造了条件。

6、开展中外合作,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从1998年10月开始,以丰南、迁安、滦县、滦南、乐亭五所县级职教中心为项目学校,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改革。经过中德双方的合作,在设备投入、人员培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实验学校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对如何办职业教育有了真正的理解,初步探索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子,促进了唐山及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论真善美的再统一 下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