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09-26 08:41:23

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尝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教师提出的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提出的问题应抓住课文要点,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好契机,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但必须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让学生能跟随问题逐渐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下面我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几点尝试:

一、导入新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不是对每一篇课文都感兴趣,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那些文题平淡,不能表面就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文,该怎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为此在课前,我深入钻研每一篇教材,想法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在导入新课时,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有一个悬念。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鲸》一文,我设置的问题是:有谁看见过鲸?你都了解关于鲸的那些知识?课文中描写的鲸又是什么样子的?在课文开头我就提出这几个简单的问题,整节课因为这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学得饶有趣味,贯穿于其中。又如教学《万年牢》一文时,特别注意发问的技巧,导入时就提问: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什么东西能万年牢呀?”。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诱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知道“万年牢”是指父亲教育“我”做人做事要本分、诚实。这就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教师设计陷阱问题提问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启发性不强,教师简淡的提问,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假如教师设计陷阱的问题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动动脑才能回答上来。又如《夜莺的歌声》一文中写道:“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夜莺为什么这样回答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夜莺回答的这些可笑的话,是不是他真的听不懂军官的话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他能听懂,为什么还这样回答?有的学生会说怕敌人杀害村子里的人、当时不能说……在这个时候,又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夜莺,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提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夜莺在此处机警、勇敢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有层次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的深浅层次,把好提问的坡度,由浅入深,逐步升级的台阶式,使其所有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均衡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从多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设置问题。如教学《夜莺的歌声》一文,我采用了阶梯式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夜莺是一只鸟?还是一个人的名字?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找答案。再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放哨的小男孩的名子?而写他吹的口哨?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的引导下,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本文的重难点。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更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如在学习了《梅花魂》一文后,就引导学生思考:梅花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就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触摸春天》中盲童安静那令人惊奇的热爱生活和珍惜生命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残疾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总之,语文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并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是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初中语文应该加强语法教学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