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外剖宫产术425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6 06:29:48

腹膜外剖宫产术425例临床分析

摘要:腹膜外剖宫产术因其操作不进入腹腔而具有不干扰腹腔器官功能,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但因其复杂的术式,而难以推广。本文实施425例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腹膜外剖宫产术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2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13-02

腹膜外剖宫产术因其操作不进入腹腔而具有不干扰腹腔器官功能,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但因其复杂的术式,而难以推广。本文实施425例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应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临床资料。425例作为腹膜外组,选择同期的开腹子宫下段剖宫产4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年龄21―39岁,孕周38―41周,新生儿体重(3000―4100克)。手术指征依序排列,包括: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巨大儿、臀位、瘢痕子宫、子痫前期、骨盆狭窄、胎膜早破等。

1.2 方法。

(1)麻醉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2)手术方法:初次剖宫产者取腹部横切口,瘢痕子宫者取原手术瘢痕切口。对照组采用开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3)腹膜外剖宫产:膀胱顶水平打开腹横筋膜,膀胱前筋膜,向远心端推开位于膀胱左侧缘的腹膜外脂肪,即可显露膀胱三角,食中指缠绕盐水纱布沿膀胱侧缘向下轻推膀胱,分离子宫膀胱返折腹膜与膀胱,沿膀胱子宫颈间隙下推膀胱约2cm,充分暴露子宫下段,切开子宫,娩出胎儿与胎盘的方式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保留导尿管24h。

(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开始自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新生儿窒息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腹膜外组手术时间(35.40±2.28)min,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5.86±1.63)min,与对照组下段组(34.58±3.23)min、(5.9±1.47)min时间几乎相等。腹膜外组术中出血量(320±120)ml与对照组(340±130)ml相比差异无意义。腹膜外组新生儿窒息率3.29%(14/425)与对照组3.26%(15/460)比较差异无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情况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腹膜外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

表2 两组术后情况

3 讨论

腹膜外组手术优越性:

3.1 手术操作简单,快捷,具有独创性,腹膜外剖宫产的手术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三大类:洛尔或拉兹科侧入式,沃特斯顶入式及在上两式基础上,创新而衍生出的改良剖宫产的术式20余种。本组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是在腹膜外剖宫产术式基础上,改善了传统术式的技术难度,优化了手术操作技巧,术中不充盈膀胱,简化了手术步骤。其创新之处在于,于膀胱顶水平打开腹横筋膜,打开部分膀胱前筋膜之膀胱两侧,步骤简单化,一旦暴露膀胱筋膜则有豁然开朗之感,很容易在膀胱侧方找到小三角,路径清楚,分离部分膀胱前筋膜后打开覆盖于小三角区域上方的筋膜,由此进入膀胱子宫颈间隙,于此间隙指法分离子宫膀胱返折腹膜与膀胱,解剖层次清晰。便于操作。

3.2 术后恢复快,炎性反应轻,CRP及白细胞计数是传统的感染监测指标。术后腹膜外组血CRP、白细胞计数显著地与对照组,改良术式秉承了腹膜外剖宫产的优点,不需开腹,对腹腔无干扰,创伤小,无腹膜牵拉引起的痛感,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低。术后患者炎性反应轻,腹痛轻,排气早,无尿路刺激症状,机体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减少了患者的支出,提高了床位周转率。

3.3 手术适应症扩大,两组手术指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4 提倡腹膜外剖宫产术的必要性,对于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研究曾于20世纪90年代风靡国内,由于其术式复杂仍不能普及。在手术日益提倡规范化、人性化、个性化、微创化的今天,在合理控制剖宫产率的同时,掌握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的腹膜外剖宫产术式是非常必要的,此方法容易学习,只要熟练掌握、术前充分评估就可以作为剖宫产常用甚至首选术式。

上一篇:联合应用中药熏眼对140例临床治疗角膜炎的临床... 下一篇:探讨早期发现和干预对心脏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