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职业观

时间:2022-09-26 06:04:30

古典主义职业观

一份工作,大半辈子

公司组织一年一度的感恩节聚餐会,部门的大领导小员工都参加了。我又一次见到了吉姆大叔——公司现任的董事长兼CEO。

在会上,吉姆正式向大家宣布,在为公司效力了整整三十八个春秋后,他终于要光荣地退休了。可能是因为人们在结束之时总是愿意回忆起开始,吉姆和大家聊起了三十八年前自己刚从这家公司起步时的故事。

那个时候,公司还只是一家附属于当地教会的小孤儿院而已,全院上下只有9张床供无家可归的孩子住。刚到公司时,拿着心理学学士文凭的吉姆,每天做的工作只是保证这9个孩子的饭菜能准时摆在饭桌上。即便如此,他依然尽心竭力地履行着自己并不复杂的工作职责,同时一直耐心考虑自己该如何在这极其枯燥的工作角色中找寻新的突破点。

为了让孤儿们的伙食更健康,吉姆开始跑到不同的餐馆去宣传这家小孤儿院,慢慢地他拉到了更多愿意免费为孤儿院提供伙食的餐馆。终于有一天,一个企业家在某家餐馆就餐时无意中听说了这家孤儿院,便决定为其捐一大笔钱。吉姆建议院长用部分捐款增加孤儿院的床位并进一步改善伙食。院长看吉姆对孤儿院的扩建很有想法,便将改善伙食这一部分的任务交给他去负责。慢慢地,院长终于在平日一点一滴的工作细节中注意到了吉姆的耐心、细致、负责及创新力等诸多优点,便先后把很多任务委任于他。

故事讲到这里,吉姆望向空中,若有所思地说:“在那之后,老院长给我的任务越来越多,分量越来越重……很多年后,我甚至被升到管理层开始参与公司一系列大小问题的决策……又过了很多年,老院长退休了,他竟然找我去接替他的位置。当初只是被找来喂饱孩子们肚子的我,又怎会想到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也会成为公司的领军人物呢?”

之后的故事特别波澜不惊:吉姆全身心地投入到壮大公司的进程中,公司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宽,服务人群越来越广,公司也从最初的小孤儿院演变成今天的大企业。吉姆则花了整整三十八年时间完成了从一线小员工到公司CEO的华丽变身。三十八年,说来容易,但是对于吉姆来说,它却是近乎1.4万天无怨无悔的坚持 。

故事讲完后,身旁的一个小员工崇拜地问他到底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吉姆想了许久,先是浅浅地笑了笑,而后似乎很释然地说:“我本来也以为这会是一件很难的事,可是,当你已经快要忘掉自己做事的目的,而开始纯粹享受做事的过程时,你就快要看到远处渐烁渐强的亮光了。”

一证十年

阿柔是我本科时的大学同学,她来自农村,没见过世面,我感觉她对什么事都似懂非懂似的。有一天,阿柔目光坚定地对我说:“将来毕业了,我想去上海闯荡,我想当一名口译员!”我嘴巴张得很大,难以置信地问她:“真的假的?你知道口译有多难吗?而且你……竟然想去上海?”其实,当时我本来想问的是:你知道上海的生活费有多高吗,打拼有多难吗,竞争有多激烈吗,实现梦想的代价有多大吗……可是,我的问题并没有问完,并不敢问完,因为怕打击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阿柔听了我的问题后,竟然非常爽朗地笑出声来:“我当然知道啦,但还是想尝试一下,要是不尝试,可能以后会后悔的。我现在就想开始攒钱,攒3000元,毕业以后就去上海!”我心里为她发愁:一个农村女孩子只身一人去上海打拼,只带3000元,会不会坚持不到一个月就回来了?

大学剩下的几年里,很少听到阿柔再次提起去上海的事了。我猜想,她可能也只是随口说说罢了。毕业后我一直都在忙出国的事,很久都没有跟阿柔联系。有一天给她发信息询问近况,她很快就回复了,只是简短的几个字:“现在在上海啦!”看到这行字的时候,我怔住了……她,原来不是随口说说的。

后来阿柔跟我说,毕业以后,她一直都很认真地生活,在大学里做过口译,给外企和出版社做过翻译,虽然时常觉得工作不尽如人意,但她始终朝着“口译员”的目标前行着。她说她要把这个梦想当成是国家的“五年计划”一样一直不懈地经营下去。看到她的信息,我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在打下这些字时脸上果敢坚毅的表情。那个时候我才终于发现,虽然名字里有个“柔”字,阿柔却从不曾是个柔弱的女子。相反,纵使背景平凡,起点较低,但她却一直在用毅力和耐性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从那之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总是时不时看到阿柔在留言板上的信息:“下个月就要考口译证书了,真是要紧张死了!”“唉,没有考过,不过没关系,半年以后再战!”“真是不好意思跟你说,我这次又没考过,不过我会再尝试一次的!”“又失败了,你说我是天生笨吗,可是我太想做口译员了,如果放弃的话我可能以后会后悔,只能再尝试一次了。”

最近一次和阿柔联系时,她已经获得高级口译证书,在上海的一家外贸金融公司做口译员了。虽然阿柔偶尔也会抱怨工作压力大、加班时间长、单位伙食差等等,但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声音里的坚定。阿柔在大学里许下的愿望,终于,在她不停的尝试和近乎带傻气的坚持中,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从开始攒3000元到现在的高级口译员,阿柔整整花了十年时间。

五年一跳至一年一跳

吉姆和阿柔有着完全不同的个人经历,可他们两人的故事在我看来都代表着一种职业观,可能这种职业观有些古老,那就是一件事做到头,一份工作做到头。

在“闪职族”(换工作如照相)与“液态族”(时刻想辞职,而且这一刻想做A工作,下一刻想做B工作)悄然成风的现代职场。人们跳槽越来越频繁,从过去的“五年一跳”加速到现在的“三年一跳”甚至“一年一跳”。很多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甚至都很难熬过半年之痒。

跳槽已算不得什么,跨界跳槽才够刺激,今天我是职场白领,明天变成自由撰稿人;或者今天觉得工作无聊毫无热情,明天就辞职订机票去自助旅行。

我们似乎很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阅历不足”,这导致年纪尚轻的我们恨不得在30岁到来之前就行遍世界各地、干遍各行各业。于是,不同的工作我们换了一个又一个,仿佛通过频繁跳槽后,幸运的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个任务较轻、升职较快、薪水较高的“金饭碗”。即便找不到这样的完美职业,可以和别人说自己有“丰富的职场经历”仿佛也是一件能够慰藉自己空虚内心的事。可是,然后呢?我们想做的事越来越多,能做的事越来越少。焦虑感越来越多,踏实感越来越少,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还像当年初入职场时那般懵懂无措。

希望25岁的自己能有35岁的能力和选择度、45岁的阅历和物质条件以及55岁的自由和眼界。这,怎么可能?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独有的使命,要坚持将每个阶段的使命好好完成掉,然后再安然自若地迈向下一个阶段。有很长一段时间,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反复的工作根本看不到尽头,但一个人对待工作的良好态度就是从这一件一件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而重复一些繁琐的小事似乎是每个人这辈子都必将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将小任务做好,未来才有坚实的基础去驾驭更大的任务。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虔诚地遵循最简单的道理,踏实地走着脚下的每一步路。将简单的事做持久,并一直“在路上”!

上一篇:天真打败现实,父女俩500元环游中国 下一篇:云海之间的喜洲双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