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教学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6 05:23:25

微生物实验教学问题研究

摘 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一直是对生物病原学习、研究、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因而微生物学实验在微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微生物学实验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促使学生学习更多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对策

一、微生物学实验的特征

微生物学实验讲授的是微生物学研究方面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介绍微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当然,在介绍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需要强调他们正在学习的微生物学实验的最基本技术和方法是微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取得新进展的基础。基于微生物学理论知识,需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微生物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因此,加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微生物学教学方面,微生物学理论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实验所需的设备和结构及其使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内容,是微生物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种子。微生物实验的实施需要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是微生物实验成长的土壤,而微生物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营养。因此,微生物学全面的理论知识、宽敞的微生物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学实验完成的基础。另外,微生物实验的成功实施还需要专业的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辅导和指引,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激励,需要国家政策的重视和鼓励。

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的限制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完试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后,并将实验操作过程很详细的写在黑板上,学生仅仅是按照老师给予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现在仍有很多教师继续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准备预计材料的主体地位,直接扼杀了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时的限制

由于各项实验课时安排有限,两节课的实验时间不能完成一整套的试验内容,往往只能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入门的最基本的实验和操作,扼杀了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和学习机会。而且,实验项目的时间设置常常是按照常规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设定,实验项目之间缺乏连贯性,脱节严重。

3.学生素质的限制

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验科学性的意识,课上不认真听老师提到的实验重点,实验过程中不注意实验细节,不重视注意事项,不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不正确对待并处理实验数据,导致实验屡次失败却不寻找失败原因。这种实验态度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实验科学性的理解,甚至会养成这种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此外,微生物学实验缺少专业老师和比较好的培训机制,个别实验操作得不到巩固,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践,且组织学生参加微生物实验相关的竞赛活动也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弱。

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策

1.钻研授课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承担者,还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新形式,努力成为开发学生智力的艺术家,把抽象难懂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经由艺术化、形象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融会贯通。首先,备课要讲究艺术性。微生物作为医学基础课,教师需要就不同的专业,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巧妙的构思,专心组织编排、艺术加工,设计出多种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方式。尤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列出重点、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运用表情、神态、眼神、微笑等肢体语言,边讲边演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在讲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疾病时,典型特征就是角弓反张,头向上仰呈观星状,两条胳膊和腿分别向后弯曲,肚子向前鼓。整个人看起来特别像反写的大写字母“C”。老师边讲边演示这个动作,学生看到后哄然大笑。这种把所讲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生动的比喻、适当的幽默,把语言形式的生动性和讲课内容的条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获得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更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

2.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在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外,还接受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感彩,时时刻刻存在着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感情发展和情操的陶冶。除此之外,教学具有像文学艺术一样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此所谓“以情感人”,也就是教学中的情感性会使学生在特设意境中产生一种亲切感。教师对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体罚;要爱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会促使学生萌发一种不学好微生物就对不起老师辛勤教育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教师的爱,尤其在差生身上会起到格外显著的效应。这节课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习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教学创新和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迅速的需要,突破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仅需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加强各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并改变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使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技能培养的平台。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改善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和评估等,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开放、创新性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主动调整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使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孝琼,陈小红.??浅谈如何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J]. 龙岩学院学报. 2008(03)

[2] 程彦伟,韩亚伟,唐琳,杨玉民,易力.对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9(09)

上一篇:民间剪纸艺术教学问题研究 下一篇: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彰显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