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

时间:2022-09-26 04:00:42

云南省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

摘要 以云南省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体系并分析了其低碳农业综合效益量化指标值。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发展比较稳定,其中生态效益最好,经济效益增长较快,但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提升较为缓慢。

关键词 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层次分析法;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01-03

低碳农业是一种以“三低”为基础,以生态、循环和绿色农业为延伸,以实现产量和效益共赢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模式。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从国际上看,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形势趋于严峻;从国内看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开始步入正常化阶段,相关研究也在日趋深入和完善;从地方看经济发展带动粮食需求量增加,推动了地方低碳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1]。相对而言,我国针对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较少,比如乔娟、孟全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应用AHP和FEC对陕西省西乡县4种主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2]。管 明等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个角度对低碳农业的效益进行了分析[3]。

云南省是我国较早探索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的省份之一。近年来,云南省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影响,其低碳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其增长所获的具体效益却不明确。为验证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根据其量化发展指标,构建了云南省特有的三层次分析体系。经过数据分析绘制了低碳农业综合效益发展走势图,直观反映了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状况,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了反调节。

1 云南省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合理性和适应性为原则,以有效性和反馈性为目标。一个针对云南省的特有的、有效的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应当能比较直观地描绘出云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状况。

1.1 指标体系构成

指标的选取以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准则,以增强碳汇、减少碳源为目标。结合云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将其低碳农业效益评价系统分成3个层次,并选取了14个有代表性的指标[4-5]。第1层目标层(A),表示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效益;第2层准则层(B),包括经济效益(B1)、生态效益(B2)和社会效益(B3);第3层指标层(C),包括可测量指标C1~C14,其中农业总产值(C1)、农民人均纯收入(C2)、土地生产率(C3)、劳动生产能力(C4)构成了经济效益(B1),森林覆盖率(C5)、农业能源消费量(C6)、水土流失面积治理比例(C7)、水资源总量(C8)、环境满意程度(C9)构成了生态效益(B2),农产品商品率(C10)、初中以上农业人员比率(C11)、恩格尔系数(C12)、城市化水平(C13)、公路通车里程数(C14)构成了社会效益(B3)。

1.2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所谓权重即相对重要性,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实现指标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采取德尔菲法与方根法,基本步骤[6]如下:确定指标及关系,建立递阶三层次分析结构;建立各阶层的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方法),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由判断矩阵应用方根法分别计算指标层对于准则层的相对权重;计算λmax、一致性指标C.I.、C.R.。

根据上述步骤,分别构造一级判断矩阵A―B(表1)以及二级判断矩阵B1―C(表2)、B2―C(表3)、B3―C(表4),分析各指标对相应指标层的影响程度,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各判断矩阵都满足C.R.

1.3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上文中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指标体系评价结构,可以得到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及关系。如表5所示。

2 云南省低碳农业效益评价

2.1 数据采集

根据上文计算得到的权重,针对子准则层的14个指标,分别采集了2006―2010年云南省相应的数据,作为云南省低碳农业效益评价的依据。为了确保研究的合理性,引入比较发达地区的近似数据作为发展目标值,以2006年作为基点展开研究。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2.2 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个指标反映的内容不同,计量单位各异,其结果不能简单地相加,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趋同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其处理方法如下[7]。对于正向指标,有:

Zi=■

其中,i=1,2,3,…,14,Zi为指标的标准分数,xi为某指标的指标值,xmin为该指标的最小值,xmax为该指标的最大值。

对于逆向指标,有:

Li=1/xi

其中,Li为倒数后的指标值(针对逆向指标进行趋同化处理)。各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7。

2.3 云南省低碳农业效益的整体评价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云南省低碳农业的三大效益发展是否合理,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3.1 建立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综合指数计算方法:

y=100×■WiXi

其中,Wi为子准则层指标的权重,Xi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

2.3.2 综合指数的计算。根据已建立的模型公式,分别计算出2006―2010年5年云南省农业现代化准则层的综合指数(表8),并由此绘出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效益图(图1)。

3 评价结果及分析

从整体上看,根据图1的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及趋势,发现2006―2010年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明显呈逐年上升的状态。表8显示,评价综合指数基点值较高为1.10,主要是生态效益贡献,说明云南省发展低碳农业时,对生态优势把握的较好,整体状态趋于良好。此外,由图1可计算出云南省低碳农业综合效益指数每年上升平均指数为2.76,发展较快,上升幅度较为平稳,说明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可拓空间和潜力很大。

从局部上看,贡献最大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发展在后期略缓,但其指数依旧最高。一方面因为水资源潜力和森林覆盖率,云南省本身就占很大的优势,起点较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原因,相对于较发达地区,云南省农业的能源消耗量也较低。其次是经济效益。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2006―2010年,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上升较为迅猛,这与云南省经济的强势增长所带来的外部性密不可分。其中农村居民人均GDP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幅度较大,这对经济效益有很大的贡献率。而土地生产率虽有上升趋势,但进展极为缓慢,经济的发展未能带动土地生产率的快速上升。地形地貌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主要是城镇化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滞留劳动力老龄化较明显,加上管理不善致使土地的利用率、生产率较低。最后是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发展较为平缓,特别在最近几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这其中,虽然恩格尔系数、城市化水平和通车里程数对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农产品商品率较为低下,不但与目标值相去甚远,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商品率不仅是对低碳农业取得成果的反馈,同时也决定着农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可知,云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进步较大,而且发展比较稳定,其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步较大,但社会效益提升较为缓慢。为获取长远的发展,开发更大的潜力,云南省一方面要保持优势的持续增长,即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引进,实现生态、休闲及循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应积极弥补劣势,即注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产品低碳生产。

4 参考文献

[1] 刘静暖,于畅,孙亚南.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J].经济纵横,2012(6):64-67.

[2] 乔娟,孟全省.西乡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综合效益评价[J].北方园艺,2011(20):201-204.

[3] 管明,马国胜,薛誉华.江苏太湖流域发展有机低碳农业效益分析和金融支持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3-15.

[4] 许智勇.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估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2.

[5] 骆旭添,吴则焰,陈婷,等.闽北地区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6):1444-1447.

[6] 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7] 郑军,史建民.基于AHP法的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1087.

上一篇: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 下一篇:苹果树秋栽成活率低的原因及提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