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大学生心理应激及其干预

时间:2022-09-26 02:03:14

基于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大学生心理应激及其干预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时期全新的教育形式也为我们高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当前高校校园受到来自社会多元化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得许多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在外界环境刺激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可以说在心理应激素质方面非常的欠缺,这极其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与成才,特别是一旦此种学生的内心不坚强,则有可能导致他们悲观厌世的情绪产生。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干预的研究,帮助大学生有力地挣脱心理压力的束缚。本文尝试从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基本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具体干预措施三方面内容入手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1-02

大学生的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是我们保护与培养的重点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牵动着社会大众的心。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学生得以不断提高自我、促进个人成长与成才的基本保障,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普遍呈献出心理素质脆弱、思想不成熟、价值观念模糊的情况,在这种心理素质条件下,一旦出现了突发危机事件,学生们由于缺乏应对危机的相应知识与心理建设,就不能够正确地评估风险信息,无法及时地调适和保护自己的心理状态,势必会使危机事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大学生出现偏执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在危机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系统中,运用必要的干预措施,从而用来自多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保驾护航。

一、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具体表现

突发危机事件指的是没有预期的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社会危害,需要运用应急处置措施加以处理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危机事件本身具有危及公众利益、不可预知、易引发媒体关注等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社会矛盾在校园的激化,比如大学生为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受阻而抗议游行事件等等,由于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得部分大学生因为心理应激而不理智地做出了过激的行为,一度使公共环境陷入危机状态;第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比如5·12汶川大地震,地震所带来的破坏与伤痛让正在成长的学生们,内心产生了极度的恐惧与焦虑,这些心理应激现象是学生对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本能反应;第三,学校中偶发的学生暴力事件等,如药家鑫肇事杀人事件、当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等等,使得大学生安全感缺失,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应激;最后,突发危机事件还表现在家庭变故方面,学生则会表现出对家庭问题的回避等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深层诱因

(一)个体对事件的知觉

对某一事件的主观感受与认知在个体决定应付行为的程度与性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探索压力条件的信念受到认知方式的限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知觉以及对不同类型精神治疗手段的反应。如果个体对事件的知觉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则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二)应付机制的形成

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应对焦虑与减少紧张的办法,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应付压力的模式。而那些已经应用过并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则会成为人们解决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被纳入生活模式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解决压力的一套有效的应付机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恰当的应付机制,那么持续存在的个体的压力或紧张情绪则必然会产生心理危机。

(三)社会心理支持

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他依赖周围的人提供的内在、外在的评价而存在。对个体来说,获得确定的评价的意义要比其他任何事都显得更加重要。这是人们应付大量压力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这种重要的支持资源如果丧失或者是未能够发挥或支持失当,面对压力的个体将会变得极其脆弱与失衡,继而进一步产生危机。

三、对于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干预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优化管理

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高校的重要工作日程中来,并在全校教育教学队伍中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在高校逐渐建立教育与指导、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对于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深刻反思以往教育过程中方式方法上的不足,积极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总结先进工作模式,有效地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二)健全危机干预系统,强化危机恢复管理

首先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比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辅导员-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寝室长”的五级信息反应网络,在危机事件中必须要准确、迅速地收集和整理有关学生反映的真实信息,并做好归纳总结整合上报。对于那些应激反应强烈的学生必须要立即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在此之前,必须要先做好危机识别工作,全面分析不同类型的危机,进行科学的危机评估。要尝试从大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危机事件,发现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专家支持系统,在危机事件中第一时间对出现应激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三)高校要为心理预警机制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高校在经费、人员、场地以及设施等方面要加大投入,要予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以必要的支持,拿出专门的场所用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与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文化环境,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四)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有相对稳定素质的、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强化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心理服务技能,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促进教育经验的积累。定期举办由院系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人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培训制度,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受到外来文化以及信息高速传播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感染,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地预防和控制学生在突发危机事件下的心理应激,就无法实现校园的稳定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应激的预防与控制,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加强大学生的内心疏导,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为学生构建一个安全、公平与充满希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心系学习、心系校园,能够明确自身的重要使命与职责,实现我们高校育人的目的,并最终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晋武,谭晓东.大学生健康——心理卫生与行为健康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6.

[2]刘建银.国际视野下的教育系统危机应对及危机后重建——联合国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突发事件中的教育及其重建”专题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9,(5):19-24.

[3]汪海燕,吴才智.自杀心理及其预防案例[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洪运(1983-07),男(汉族),山东阳谷,硕士,滨州学院化学与化工系,辅导员,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志杰(1982-08),男,山东淄博,滨州学院化学与化工系、硕士、助教,无机非金属材料。

上一篇: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下一篇: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