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9-26 12:51:06

浅谈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是新兴的经济产业。本文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地方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旅游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

旅游业是陕西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高校教育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教育大省,陕西目前有二十多所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安康学院作为安康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2008年底,旅游管理专业成功升本,这为学校旅游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地方院校,如何解决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需求的矛盾、缓解旅游管理人才短缺与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成为我们目前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人才的含义

旅游人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旅游市场经济意识、旅游知识和技能,懂旅游管理,有旅游经营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各类旅游人员的总称。

2、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教学中,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生的职能发展及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在师生互动关系中,既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方法体现多样化和综合化(Lewis 1999)。此外,旅游发达国家的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成功经验,一些著名的国际旅游院校已形成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特色,如美国著名的康奈尔大学、普度大学、休斯顿大学和英国的萨瑞大学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如林刚(1998)认为高校旅游管理应按管理类学科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旅游创新人才。笔者将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院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途径等的总和,它具体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培养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

3、地方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但同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式下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规模庞大,缺乏特色;专业同质;理论和实践脱节,学不致用等等。安康学院作为安康唯一的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其旅游教育的发展对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促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安康学院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升本后,原有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已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

(1)原有的专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用本科教育的需要。旅游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行业,专科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比较模糊,专业方向不明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过于宽泛、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设置,影响着学生毕业的去向,理论化太强,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

(2)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学校至今仍未走出书院式传统教育模式,仍未摆脱“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老路。尽管教室增添了多媒体设备,但学校始终与社会、企业未能真正融合;理论知识始终与产业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学生被动地依附于教师,应用能力、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欠缺。受教学条件和教学场所的限制,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实训室仍需进一步建设,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造成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整合。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不仅具有多学科和多专业交叉的特点,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应该在传统的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学”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层实践课。国外同类课程一般要求800―1000小时的实践课。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设置所占比例较小,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有待优化整合。

二、建议与对策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校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然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材的改革。笔者通过资料收集了解我国现有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院校旅游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已取得的教改成果,尝试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专业方向

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安康已融入西安、重庆、武汉等特大城市“半日经济圈”,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首选。以陕南突破发展为历史机遇,安康提出“发展药水游,全面建设绿色安康”的发展思路,市区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安康学院作为安康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为地方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确立以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地方院校发展的规律。

(1)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含义。2005年,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虽然国内权威部门还没有给应用型人才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学术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笔者认为,应用型旅游人才应是具备一定的旅游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将这种社会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并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才。我们将应用型旅游人才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

(2)地方院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所以我院将升本后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人文与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设酒店管理和旅游目的地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传统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还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力的训练。可以聘请当地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旅游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体系的制定与设计。现在大多数学校的课程结构主要是以“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为形式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体系,专业课集中在第二、三年,第四年安排专业课实习,这样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把实习设为一门课程,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开展为期两周的实习课程,让实习的企业也参与到学生实习课程的评价中。在课程设置上增开专业选修课程,注重专业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学生为本,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目前我校的课程类别中通识基础模块为公共课程,所占比例为36%,学科基础模块为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为38%,专业课程模块为专业课,所占比例为26%。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看,建议缩小学科基础模块,增加专业课程模块的比例。

3、以岗位需求为向导,改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老师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方法: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旅游实验室的建设,尽量为学生模拟更真实的工作环境,学校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实验室的投入,建设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旅行社实验室等等,使学生能够了解每个岗位工作职能、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市场需要、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中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授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特征与成长规律,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并进行自我构建。

在教学中经常开展案例教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旅游行业里的各种案例,结合旅游行业实践讲授理论,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时,也可以以旅游工作者的身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既能真实反映旅游行业的特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三、结束语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力强和素质高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的同时,使教育面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玉芝、彭蝶飞: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C].全国旅游职业院校协作会:旅游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2009[A].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天佑、丁月卉、张威:中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C]. 全国旅游职业院校协作会:旅游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2009[A].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3] 严宽荣:国际性金融危机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2).

[4] 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5] 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上一篇:论存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分税制对山东省财力状况的影响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