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意识引领初中地理学习

时间:2022-09-26 12:15:20

以问题意识引领初中地理学习

摘 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地理教学有重要作用,地理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明确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会学生设疑方法,具体策略有:围绕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的意识;围绕社会热点设计问题的意识等,导入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问题意识 设疑方法

朱熹说:“读书无疑,需教有疑。”“疑”不仅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使学生在存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开发智力。当前徐州市正在进行“学讲计划”,其中自主学习、质疑展示环节对发现问题有较高的要求。自主学习阶段的发现问题是对教材浅层次的挖掘,主要解决“是什么”;质疑展示阶段是学生对教材认真学习之后,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与点评之后,对知识之间的深入挖掘、联系。展示什么?可以展示前面自主学习的成果,以及小组讨论结果。导入也可以是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具体如何通过问题引领地理学习,个人的尝试如下。

一、让学生明确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如“牛顿从为什么苹果落地”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等。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动因来自目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归纳地理科学方法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对照正确的地理方法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操作与思维活动,从而真正掌握地理科学方法。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学习及今后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有包容心、宽容度,使学生有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心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教会学生如何设疑的方法

带着问题学习,比单纯地看教材的目的性要强、效率要高,所以要学好地理课,就要处理好学习与问题的关系。从七年级我就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从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区别(纵向或横向)异同、通过社会热点设疑。

在进行了一学期的“学讲模式”后,我决定以《日本》一课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让学生根据地图,结合教材、练习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至少设计四个问题。

学生按照平时要求,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设疑自求索,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日本的位置与构成;日本的气候特征;日本的农业特点与工业特点。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讨论则提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日本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日本是岛国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科技发达;日本人的素质较高;管理效率高;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我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引导:日本的经济类型(进口―加工―出口)和主要贸易对象(美国、中国、欧洲)。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设疑,学生对本课的大部分知识点都能理解掌握,教师只要进行整合、深入挖掘,对地图中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这一课的基本任务就算完成。

三、启发问题意识的策略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问题引领,这样可以减少“多讲”,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设疑的方法有:关键处设疑;从现实生活中设疑;从学生错误答案中设疑;还可以故意设置错误。总而言之,教师将问题意识内化为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而只有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1.围绕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下表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2.围绕社会热点设计问题的意识

学会把问题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地理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必然回归实践。把教材中发现的问题联系现实进行解决、把现实中发现的问题从教材中找到理论支撑、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4年世界杯在巴西举行,我们有必要围绕巴西发散问题,如巴西的地理位置、人口、气候,比赛开幕式与闭幕式所在城市是什么、巴西的文化、民族、人口等。

平时我们首先要善于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其次,要敢于跨目、框、课、单元,甚至是学科的藩篱,广泛联系、发散思维,多角度提出综合性问题;最后,展示问题的方式不要拘泥于考试规定的形式。学会提问的目的不仅是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以我为主,设计时可先从自己最拿手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内在逻辑,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要有梯度、有层次感,不要设疑突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着边际,想哪说哪。

四、教师在培养问题意识中的作用

教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地创设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多鼓励、搭梯子,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即使学生设计或回答的问题很浅薄,也要有一颗善于等待“花开”的心;转变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多一把“标尺”,不唯“成绩论”,采用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的形式,给学生多一点进步空间;设计问题要有质量、有梯度,既不问题满堂飞,又不设计的问题太过简单,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紧密联系社会热点。

初中生初好奇心强、好胜心强,教师要把握这一心理特点,通过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好习惯与好成绩就会养成和出现。

上一篇:浅谈高职校物理课程新课引入 下一篇:让爱的阳光照亮学困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