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视错觉现象在舞台美术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6 10:29:37

浅议视错觉现象在舞台美术中的应用

舞台美术设计是利用人们的视错觉来完成戏剧空间造型的创造。所谓视错觉“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对事物存在状态,所感觉到的客观真实与事物本质的客观真实不相同的知觉形象”。错觉的出现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光波传到眼睛里,然后把感光元投进视网膜,这些视网膜图像无论是来自二维图形还是来自我们的三维世界,都会在一个曲面上变成半平面形状。因此,视网膜在输入图像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歧义”。当图像中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消除歧义,错觉就随之产生。最突出的错觉就是视错觉,舞台设计师常利用戏剧布景、服装设计、舞台灯光、演员化妆等方面的视错觉来增强知觉形象的鲜明性。

舞台美术设计是视觉语言的表述技法,需建立在研究、利用、诱导视错觉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有效地传达艺术家们的创作意图,让观众相信眼前事物形态的真实性。那么,如何将视错觉现象运用于舞台美术设计之中呢?笔者从几个方面,结合几十年舞美设计操作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舞台美术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视错觉现象,就要探索、研究引起视错觉的原因。人们产生视错觉的原因有事物间的对比,人对事物观察时的知觉预测等各种因素,其中对比是引导视错觉的主要因素之一。事物差别所形成的对比现象“是事物相矛盾的元素产生相互干扰,从而使得相矛盾的双方产生强的更强,弱的更弱的反向诱导现象”,造成视错觉的对比主要有两种:

一、形态对比。即将不同形态进行对比时,在视觉形态外部轮廓特征上所展现出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视知觉中存在着很多歧义,比如相同的形态放置在不同环境中时,就给人们不同的知觉印象。

首先,当同一形态的事物被形态比它小的事物包围时,就会让人感觉它比实际的要大一些;当它被形态比它大的事物包围时,就会让人感觉它比实际的要小一些。把这种视错觉现象运用于舞台美术设计往往会取得很好的表现效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安康市歌剧团与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联合赴京演出的大型歌剧《飒爽英姿》,讲述了陕南农村女民兵丹英、铁莲子、刘琳为代表的“铁姑娘连”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战备铁路筑路工地的故事。在“顶天立地”一场戏中,舞台背景设计为百米隧道,排架林立、灯光明亮,表现出“铁姑娘连”战士们在隧道中紧张繁忙的施工场景。为了营造隧道深处出现塌方,丹英临危不惧抱起巨大的支撑木向断裂处顶去的危险情景,我们在布景周围布置了很多小的支撑木,成功地运用了景物与视觉比例关系,使主要角色及道具的形象更为逼真。

其次,事物之间的远近对比也是重要的空间构成因素。在舞台有限的空间里,运用远小近大、远虚近实的特点,塑造戏剧空间的远近关系,充分调动视错觉,同时,分析空间深度所存在的特殊性,这决定了舞台设计人员对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要素处理原则,可用的方法有透视法、重叠法等。

透视法本身是画家使客观事物在平面上具有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地表现出来的方法,但舞台美术设计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舞台透视进行充分把握和演绎,在空间有限的舞台上营造出无限的戏剧空间。在安康市歌剧团参加陕西省艺术节演出的歌剧《榆钱儿》、《悠悠三江水》等剧的舞台设计中,笔者曾充分利用视错觉的特性,使用多个墙片,利用现代灯光的变换手法加以处理,达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秦巴深山密林的意境。同时通过运用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方法,在舞台上构成了纵深的空间,营造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重叠法则是基于人眼的错觉,通过布景间的重叠构成舞台的空间。视觉经验告诉我们,两个事物部分重叠时,虽然位于后面的部分被遮挡住,但我们心目中仍然可以联想到它的完整形象。如流行于陕南民间的皮影戏,人物、动物、景物均为单层平面制作,景物造型及演员尺寸比例与实际平台造型,需要运用小而细腻的造型手法,利用人为灯光的铺设使观众通过视觉联想成为完整的艺术形象。造型相同而大小各异的布景,可以通过重叠构成舞台的错觉景深。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演出的《新长征组歌》不仅把舞台的景物重叠,还利用更科学的技法,把舞台表演区进行了多层重叠,将演员的表演区扩展到更多层次,全面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不怕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的宏伟壮观场景,利用现代灯光和制景,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艺术享受。

“各种色彩在构图中的面积形状,位置以及色相、纯度、明度等心理刺激的差别构成了色彩之间的对比”,当同一色彩被放置于不同色彩环境中时,可以给人不同的色彩知觉印象。当一种小面积的色彩被另一种大面积色彩包围时,双方的色彩特征更为鲜明,对比更加强烈。大面积色彩与小面积色彩的相互排斥,使得小面积色彩在明亮度、色相纯度、冷暖等方面给人更为强烈的错觉现象。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广泛利用了这种现象,现代京剧《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中的李奶奶和李铁梅、“刑场斗争”中的李玉和以及现代歌剧《江姐》在狱中一场戏中“绣红旗”时的江姐和战友们的形象……都采用了在黑暗的背景中投入亮度较高的小面积红、橙色形成更为强烈的对比,为艺术表演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对于塑造剧中主人翁形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色与光又是一对孪生兄弟,借助于现代灯光和调控手段,我们可以把五颜六色的光投射到舞台的每一个角落,用来创造环境、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解释剧情。人们的视觉习惯也是先注意光和色后注意形态,同样是自然色,在不同的光线映照下会呈现出许多变化来。所以每一种光就会有了冷暖、强弱之分,灯光师把握色彩铺设的合理性,在舞台上组织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视觉信息。在色彩选择时,要以实际生活内容为依据,以剧情、场景设置的需求互补光色,在突出夜景时,蓝色光重于其他色,就要注意合理设置暖色光源,如果为了追求色彩的冷暖关系,而违背实际生活规律,不考虑剧情、场景的需求,随意设置色彩,就会给观众的视觉造成消极错觉。

除了形态及色彩上的对比以外,观众对视知觉的预测也会引起错觉。预测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它所引起的视错觉来源于人们的视觉经验和潜意识。人们凭经验就可以感知对象,有时观众即使没听清楚舞台上的台词也能看懂一出戏,就是因为视觉预测所接受到的内容已“暗示”了观众。暗示的歧义越大,造成的错觉成分越强烈,观众通过各自的视觉经验和潜意识,通过一个剧名、一段音乐、一段台词都会产生无限的遐想和预测。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文艺先辈们往往运用暗示的手法:四个龙套就可代表千军万马;演员一套马上动作就可表现穿越高山大河;一张桌子就成为高大城墙。我们在工作中应仔细分析观众的预测趋向,充分调动观众这种预测力,营造剧场气氛,让观众参与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任务。

总之,在舞台美术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巧妙地利用视错觉,在舞台艺术形象的形态和色彩关系中构成既不同于客观事物,又貌似现实生活的空间,同时利用各种舞台表现形式和舞台的变换,使表演区与观众连成一片,这样才能让观众在欣赏戏剧表演时感受到舞台艺术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孤独与梦幻的挽歌 下一篇:秦腔与电视审美语汇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