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

时间:2022-09-26 09:27:03

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

一、职业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现状

第一,专业与课程设置现状。我国的职业院校现有专业800余种,基本与本科院校的专业类似,是本科专业的“简化版”。其中的课程设置也接近于本科的课程,只是难度降低,没有专门的职业化较强的专业与课程。现有的专业和课程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是就业问题。职业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应该与职业紧密联系,突出职业类院校的特点,这样在就业上就会有一定优势,但是现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和特点。

第二,专业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推进通才教育,在短期内为了能够适应更多的岗位,在专业上设置了更多的普及式的课程,简单而繁多。使更多的学生毕业的同时面临失业。

第三,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现状所产生的后果。从近两年就业学生的专业上来看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最容易就业的专业不是最热门的专业;二是最容易就业的专业是根据国家经济复苏的需求和社会的最新需求而产生的。

二、职业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变化改革的基本依据

社会的需求每年都在变化,而我们的课程和专业多年不变,不能够应对社会的发展。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应该从学生的角度、从就业者角度出发,既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又要与实际多结合。

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工程性与创新性缺位的现象。教育模式单一化,教师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潘云鹤院士指出:一是教育过程中工程性缺失,实践环节薄弱;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少多样化和适应性。另外,基础教育也缺乏对工程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

有教育学家认为工程教育的师资是个大问题。现在大学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向强调论文和SCI,多数大学教师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也势必会向这个方面努力,于是工程背景被淡化。而大学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更多的博士被聘为教师,虽然他们在国内外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学习,但大多数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对学生的实践方面没有很大帮助,更多趋向在科学方面。

西安交通大学的汪应洛院士认为,我国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和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其原因一部分在于应试教育。高考是目前选择人才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但还是应该在某些方面进行调整,多方式选拔人才。

三、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对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职业类院校都是以前的行业学校,带有行业的特点,课程设置上也是为适应本行业中岗位技能而开设。而现在某些行业的衰落导致了学校对专业设置上的改变。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只能根据教师的专业与研究方向开设一些专业与课程,因此就造成了与本科院校的专业与课程类似,缺乏原有的特点。

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基本都是高考没有达到本科要求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必须与本科院校的有所区别,授课方式与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由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不同地区当地的职业类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与课程与其他地域也有所不同。如果当地的电子、机械产业较发达,当地的职业学校相对应的专业也较多,实力也较强。在课程设置上也较有特色,适应当地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的用工需求不断地影响着职业学院专业与课程设置。一方面,职场对职校生需求的持续旺盛,给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当有人抱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时,职场上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以往一直“不被人重视”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开始俏走职场。他们不仅因为能够满足企业急需,又能较好、较快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而成为用人单位看好的“香饽饽”,而且人才市场上还频频出现了“月薪6000元难聘技工”、“年薪16万难招高级技师”这样的“告急求才”信息。另一方面,人才观的悄然变化,也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强劲的发展后劲。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成才也有着多元之路,那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观念早已时过境迁。这种人才标准的变化,在用人单位选才方面表现得最为透彻,他们不再关注人才的“出处”,而是将能力放在了首位。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职业院校就会改变在高考中被放在“备用”位置的局面,而成为一些优秀学生及其家长的“首选”。

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每年都有增长,但还是不能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多职业教育机构仍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经费供应渠道不稳定的问题。目前,对于多数学校,国家的财政投入只能维持人头费支出,校舍紧缺、设备不足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难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这也是导致社会公众难以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做到这些有以下途径:一是在政府公共财政承担主要投入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力量办学;二是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教育改革者应研究宏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状况,调研人才需求,制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职业技术人才的通用目标和专业目标);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四是实施集约化发展模式;五是各级职业学校自身应明确自己的定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中专、技校)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高专)主要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

相信只要全社会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共同努力,一定能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结构合理、行业配套、形式多样,并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上一篇:浅谈教育评价对素质教育的制约 下一篇:高等农林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