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对比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26 08:49:17

氯沙坦对比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摘 要 目的:评价氯沙坦和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87例给予氯沙坦,剂量50mg/次,1~2次/日,治疗12周。对照组88例服用卡托普利,剂量25mg/次,2~3次/日。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所有参与者血压和不良反应。结果:12周结束后,氯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8.4±13.3/13.9±6.7mmHg,卡托普利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7.8±13.4/11.1±7.4mmHg。两组间2、6、12周血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降压程度相似,但咳嗽发生率在氯沙坦组显著低于卡托普利组(P<0.05)。结论:氯沙坦与卡托普利降压程度近似,但氯沙坦不引起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耐受性明显优于卡托普利。

关键词 氯沙坦 卡托普利 原发性高血压 临床疗效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人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其预防和治疗也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探讨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均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为了进一步明确两种药物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对所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2]。

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不稳定、恶性高血压或伴有其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和对两种药物过敏;在试验期间接受其他高血压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75例患者进入本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5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LOS,87例)和卡托普利对照组(CAP,88例)。患者分别服用氯沙坦50mg,1~2次/日,卡托普利25mg,2~3次/日;观察12周,治疗过程中禁用一切影响血压的药物,患者出现的任何不适或症状均按不良反应加以记录。

观察指标及方法:诊室血压及心率测定:由固定医生按国际标准要求测血压,每2周随访1次,于8:00~10:00就诊,每次测心率和坐位右上肢血压,血压取两次读数均值。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计算,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做为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用秩和检验。

结 果

基线资料:氯沙坦组和卡托普利组相比,性别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教育的各个不同层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血压变化:两组服药12周末,氯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8.4±13.3/13.9±6.7mmHg。卡托普利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7.8±13.4/11.1±7.4mmHg。两组间2、6、12周血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药降压程度近似,见表1。

不良反应:咳嗽发生率在氯沙坦组2例(2.3%),显著低于卡托普利组10例(11.4%,P<0.05)。两组患者在头晕、困倦等症状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无腹泻、肌痛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讨 论

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水平增加可使血压升高,但对血压正常的高钠受试,阻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血压的影响很小;而低钠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处于活动状态,阻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会使血压发生明显的下降[3]。氯沙坦是一种新型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的抗高血压药物,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中的首创药物,通过可逆性、竞争性阻滞AT1受体与血管紧张素Ⅱ结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血管收缩作用及醛固酮分泌作用,使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减弱而起到抗高血压作用[4]。卡托普利为人工合成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RAS系统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并能抑制醛固酮分泌,血管阻力减低;同时还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对多种类型高血压均有明显降压作用,并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5]。

氯沙坦与卡托普利二者均以抑制RAS系统活性而达到降压效果,但作用于RAS的环节不同。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后,由于缓激肽系统激活,造成缓激肽的蓄积而发生降压作用,同时缓激肽也可刺激支气管,发生咳嗽反应,严重时使患者不能耐受而停药或换药。氯沙坦同卡托普利相比,作用部位不同,且不抑制缓激肽的释放,因此降压作用相似,但氯沙坦不引起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

本研究表明氯沙坦与卡托普利在2、6、12周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药降压程度近似,但氯沙坦不引起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耐受性明显优于卡托普利,且氯沙坦组对收缩压的降幅略高于卡托普利组,而且不良反应轻微,故对ACEI无法耐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考虑使用氯沙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12):919-922.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10:18.

3 张健,叶钰,裴卫东,等.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的比较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0,8(2):129-131.

4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4:543.

5 徐济民.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进展(三)[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5,7(1):44-46.

上一篇:硝酸甘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体会 下一篇:高血糖对急性脑卒中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