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探析

时间:2022-09-26 07:40:35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探析

摘要: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政治使命,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通过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体验式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实施体验式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5年教育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台了“05”新课改方案,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思政教师必须依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需求,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它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更深层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体现了人才的成长与经历的辩证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实践拓展了广阔的行为空间。因此,体验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体验式教学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式学习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使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二 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做法

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实施。

1 选好问题、案例,让学生“金石开口”。现在学生的思想很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而体验式教学,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情形的真实再现,让学生能够融入一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环境中。为了使学生“金石开口”,教师需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人生到底有何意义?作为一名班干部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如果知心朋友欺骗你怎么办?上课时把学生最普遍关心的话题抛出让他们去思考、讨论。学生的热情就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之后,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2 精心设计实验课,激发学生去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学生一直都认为比较枯燥,如果再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作为政治课教师也可以像生物化学课教师一样来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课。如讲到《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这两节时,可以做以下实验:把一个欢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沸腾的水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奋力一跃,竟然跳出水锅,安然逃生。然后再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这时,在锅下给水慢慢加热,青蛙仍没有察觉,待得青蛙感到水温升高足以危及生命,试图逃出苦海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于锅底。让学生细心观察,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在沉思中领会到,人在顺境下,不能像凉水中的青蛙那样,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而应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这样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之际,应像锅中的青蛙那样,顽强拼搏,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 把教学目的蕴涵于“小品”,激活课堂。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思想政治课中利用小品,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做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如:在讲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时,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编写有社会公德的台词,并让他们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来表演,小组展开竞赛。通过此活动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其集体荣誉感。

4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的“主体一客体”教学模式枯燥无味,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教师要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 合理编排实践课。实践课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如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上一篇:经营性理念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高校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思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