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9 04:46:39

校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师生的安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和谐社会建设时期校园暴力的新特点,探讨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治策略。

关键词:校园暴力,价值观,防治策略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阻碍了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研究校园暴力的发展趋势、分析其产生原因,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就成为理论界和学校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 当前校园暴力的特点

1 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增多。近年来,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据报道,自2008年10月以来,有全国影响的杀师事件就发生了4起。从这些学生伤害老师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以往尊师重道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老师的仇恨,这虽然是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这一趋势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2 因恋爱引起的暴力事件增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西方自由式恋爱主义逐渐传至中国,大学生甚至中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领会爱情的含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交异性朋友、谈恋爱当成了一种游戏,而一旦游戏失败就会产生报复的冲动。因恋爱而导致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呈现出了增多趋势,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 学生家长参与的暴力事件增多。以往,家长对教师大都比较信任,比较尊重,对教师体罚学生也能欣然接收。然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尊师重教”的教育观念已经逐渐淡化。一些家长不但不再尊重教师,反而对教师采取暴力行为,直接导演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由家长制造的校园暴力一方面反应了家长的低劣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探析

1 价值观扭曲。价值观的扭曲是学生实施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加之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其价值观逐渐扭曲变形。在这种变形的价值观引导下,学生开始仇恨学习、仇恨老师、仇恨学校甚至仇恨整个社会。任何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加重这些学生的反叛心理,而产生暴力行为。

2 心理素质脆弱。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一大原因。大多数学生由于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其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效仿性,很容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产生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报复心理等,如果个人的控制力比较差,往往会产生一些反常行为,甚至走向犯罪道路。调查显示,当前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压力应对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普遍偏低。一部分学生表示,当自己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后(比如恋爱失败、被别人讽刺嘲笑等),会采取暴力复仇。另外一些心理不健康、法制观念淡薄的学生,在社会上各种腐蚀思想的影响下,极易诱发其内心私欲的膨胀,对他人施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家庭的不当教育和引导。现在的家庭过多的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子女的精神需求、思想变化、感情烦恼很少留意,不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进行沟通、引导,而采取了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学生偏激心理形成。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其为掌上明珠,容不得半点伤害,一旦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家长往往不是冷静分析处理,而是采取不当的报复手段,这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引导。

4 “尊师重教”观念的淡化。全社会“尊师重教”观念的淡化也是诱发校园暴力事件的一个主要因素。尊师重教观念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价值观的误导,也有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还有教育和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虽然现在推崇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小学和中学,依然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绩效的主要标准,进而对学生区别对待,而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另外,教师也由于各种原因,淡化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师德产生了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随之淡化。

三 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1 短期策略

(1)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一些极端校园暴力的行为主体,心理素质大都比较脆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应该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逞能、好胜、霸道、急躁心理,使其紧张、不满等情绪及时得到疏解;另外,对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促进其人格正常化,防止因小事而引发暴力案件。

(2)给予一些特殊学生及其家长更多的人文关怀。一些贫困学生及家长往往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当这种自卑感达到一定程度,辅之以一定的外在刺激,就有可能超越极限而产生暴力行为。因此对贫困学生及家长给予人文关怀,使之感受到来自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关爱,可以有效克服他们的抑郁情绪,从而消除他们的暴力倾向。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及时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和人文关怀。

(3)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大多是由小事引起,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小冲突、小矛盾,进行教育、化解,避免小矛盾变成大事故。

2 长期策略

(1)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家庭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和家庭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对学校而言,应将价值观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改变过去那种书本式的应试价值观教育,确立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现实需要与价值观教育统一起来。对家庭而言,应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榜样,与学校形成有力的统一体,共同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努力。

(2)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是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途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家庭和社会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磨难”的机会,让孩子接受挫折的洗礼,以提高其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应对能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把心理素质教育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再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充分发挥各自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3)加强教师的责任感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教育的支持和监管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使教师安心教育事业,避免教师为待遇问题而上访、罢课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其次,要规范教育培训行业,禁止在职教师以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开办各种类型的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培训班、辅导班。其次,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安定、团结、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再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努力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后,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努力提高家长的社会公民意识。

校园暴力有多种形式、多个行为主体、多种产生原因。我们应正确认识校园暴力,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分析深层次的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理,而不是一味责怪教师的失职、学校的失当,甚至发出教育的悲哀等声音。短期内,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等措施消除校园暴力的诱发因素,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长期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等措施来消除校园暴力的根源,以达到根治校园暴力的目的。

上一篇: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