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情境设置

时间:2022-09-26 07:39:29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情境设置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设置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设置如下学习情境:问题情境设置,实例情境设置,趣味情境设置,协作、竞争情境设置,成功情境设置。这些学习情境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情境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0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学习情境设置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学教学要设置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不同情境的应用举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设置数学学习情境,供有识之士斧正。

一、问题情境设置

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起点,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经验世界出发,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达到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的情境,从而最终实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

例如,在引进零指数、负指数概念时,可以设置如下的情境和步骤:在运算中出现“a2÷a4”这样无法用同底数幂相除法则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引发出关于零指数、负指数定义的必要性:提出a0=1(a≠0)和a-n=■=1(a≠0,n为正整数)的设想,从有关运算法则探寻这样定义的合理性;定义后,从运算的简洁探寻定义的优越性,从而将零指数、负指数定义“顺应”成新的认知结构。显然,设置问题情境是运用建构观实施教学的必要条件。

二、实例情境设置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的数学教育目标研讨会议上指出:“数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解决各种问题的潜在能力,而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数学课程不能单纯由数学证明、概念和技巧所决定,它还必须考虑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各种需要。”笔者上课时,经常想方设法地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能看得到的事物或活动设置学习情境。比如,在讲解数轴的概念时,若只强调:“数轴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就会感到十分抽象,难以理解。笔者设置以下情境:拿根杆秤称物体,秤杆上的星点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秤杆、温度计都具有三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增减的方向。这些事例、模型、实物都启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数形结合,从而形象生动地引进“数轴”。这样做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活动学习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三、趣味情境设置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达到启智开塞的目的,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和学的高潮。

如在代数“二次根式化简”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解题时经常出现■=a的错误,笔者上课时要求学生解题时先用绝对值保护过渡一步,即■=a,告诉学生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化简■好比一个人要出远门,出门前先让a脱掉帽子(根号)走到门口(绝对值符号| |),能不能直接出门远行呢?这要看a的体质状况了(正、负、零),体质强壮(a≥0)的直接走出门;体质虚弱的(a

四、协作、竞争情境设置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内讨论、协商,各小组间竞争,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协作、竞争情境设置包括以下内容:

1. 围绕已确定的主题提出能引起争议的初始问题;

2. 能将讨论一步一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3. 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4.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如在上述■=a的教学中,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化简a+■,而后选择两种典型解法的学生上台板演:

解法1:a+■=a+■=a+1-a=1

解法2:a+■=a+■=a+a-1=2a-1

让学生注意产生的不同结果,这时笔者提出:“上述两种化简哪一种正确呢?为什么?一般地■=?”让学生分小组主动参与,小组间展开竞争。比前,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时,全身心投入,互不相让;比后,胜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败者誓不罢休,以待再战。比赛结束,教师总结了比赛情况,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协作、竞争教学情境,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

五、成功情境设置

所谓成功情境,就是让学生成功地获得各种(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04页)问题的解决,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的情境。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比一般人要更强烈一些。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并保持强大的学习内动力。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人数众多,在学习中经常遭遇到挫折,让他们能品尝到成功的美好滋味更加难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下一些功夫,分层次备好课,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多一些关爱,对他们要求低一些,提的问题简单一些,多给他们上台板演的机会,特别是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时更关注平均分,这样做很有实际意义。我们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等同的参与成功的机会,不要落下每一个学生,并及时对学生的成功的表现给予表扬、激励,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各有所得和提高,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都能高高兴兴地到学校上学。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改变教学脱离实际情况而主张设置学习情境,对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意义。设置生动形象而又符合科学实际的情境,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要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因材施教,设置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当代教育理论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王永,余文森.来自教改实践的报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民乐初级中学 350307)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之探究 下一篇:利用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