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减负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时间:2022-09-26 07:23:22

浅谈减负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在我国教育中,“减负增效”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是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专注于学生练习、习题等方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当再一次提出了“减负增效”之后,教师就应当创新教学,不断反思,寻找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又能满足教学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大家都知道,只有高水平的教学活动才能创造出高效益,而高效益必定不会让学生感受到负担。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呢?

一、减负增效——课前预习导学

随着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已经逐渐占据课堂教学中心,教师主要是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但是考虑到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需要做到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从而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掌握。如此,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也有帮助作用。在预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大胆想象,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新知识,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总结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契机,并且通过预习环节提出问题,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让学生感受到在整个过程中自己都占据了主体地位,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于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帮助。

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可以先提出问题:36÷9、12÷5、33÷6、24÷8,如果将这一类算式进行分类,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改如何分类?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就能够很容易划分出能够除尽与不能够除尽这两种情况。这样,学生对除不尽的算式就能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能够了解除法中还有余数的存在,然后再提出问题:什么是余数?这样也能够顺利地引导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减负增效———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提到:“小学数学教学就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进步的过程。”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其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教师仅仅是单纯地给学生讲授知识,就很容易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想要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小型比赛、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

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准备30道口算题。等待数分钟后,再让学生停止下来,让他们思考三个问题,做了几道、剩下几道、一共有几道,并且让他们自己去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融入到学生的小游戏中,也能够让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对其竞争意识的培养也有帮助作用。

三、减负增效——预留时间,拓展思维空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刻意为学生留下空间,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自主整理,能够有一个总结与消化知识的过程,强化知识的运用与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运用知识。

如:我们还是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有哪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想要知道什么?通过这一些算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空闲的实现进行自主的探究分析:余数比除数小;如果将商和除数交换位置,算式一样也是成立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四、减负增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现实生活环境的选取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进行再加工,或者是创造出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虽然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师却不能一味地专注教材,拖泥带水,而是要创造性的补充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素材,从而让课堂教学富有无限活力。

(二)开放生活环境的构建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成为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敢于大胆猜测,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从而在这样的氛围下积累数学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互结合,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多元生活环境的创设

在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再次的加工和整合教学内容,通过生活情境的再一次创设,将学生真正地引入“生活化”之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要充满生活化的气息,在每一节课堂教学前,教师都应当对本堂课中的练习题加以设计。实施证明,练习题的拓展性训练不仅有利于联系到学生生活,也可以为后续教学做出铺垫。

五、减负增效——减少无效劳动,增加训练针对性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布置作业:从某某页开始,做到某某页。但是教师并未对练习题进行分类:哪一些题目属于基础性的训练,通过课堂练习就可以掌握;哪一些题目是帮助能力提升的,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哪一些属于课外延伸,需要在家长或者是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同样,也没有根据题目的具体类型选择恰当的解决方式,在布置作业时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样粗放的教学方式不仅加大了学生负担,也会让学生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习题。如果仅仅依靠学生,很多难度较高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并且还会占据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最终却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效。所以,数学教师应当针对题目的类型选择恰当的突破方式与训练模式,基础知识就应当在课堂上完成,提高能力的就应当成为学生作业,课外延伸需要教师辅导,这样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迪,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其自己探索,并非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学生潜能的挖掘,放飞思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减负增效实实在在,不含半点水分。

参考文献

[1]高丽英.减负增效背景下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2] 范雨芹.怎样才能减负增效提质[J].考试周刊.2011(43)

[3] 叶爱萍.精心设计练习是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J].江西教育.2009(18)

上一篇:对中考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基于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