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中的文化蕴藏

时间:2022-09-26 07:17:20

浅析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中的文化蕴藏

摘要:历经岁月洗礼的赫哲族创造出独属于其自身的鱼皮服饰,而传统的鱼皮服饰作为赫哲族生产与生活发展历程的见证,亦蕴藏着丰厚的历史印记,折射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服饰;萨满文化

所谓“文化”一词,大抵有着两种含义:其一是人类学家口中所说的文化,大多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传统、惯例和信仰;而另一种含义则是一个社会的艺术、文学和智识生活。我们口中时常说的“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①也多是如此,虽然科学和艺术都表现了人类心灵的创造力,但艺术还表现了人类超出知识的欲望:去理解自身、世界和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②,“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③,这种以实用性为初衷继而发展并最终具备审美及文化功能的这种艺术产生方式,我们也可以在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上看到。赫哲族鱼皮服饰的产生与发展与赫哲人世代生存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作为居住和生活在我国东北部地区三江平原上的民族之一,沿江而居的他们依靠的是丰富的渔业资源,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赫哲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以较为容易获得的鱼皮为原材料,制作并穿着鱼皮服饰的传统习俗。

由于鱼皮材质多具有轻便、耐磨、抗风、不透水和不挂霜等特点,所以特别适合一直以来以渔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赫哲人用其制作衣服,成为他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大特色。鱼类本身具有的天然鱼鳞花纹,使得经过去鳞熟制后的皮子其本身便具有一种自然之美,而通过顺应其自然纹理经过进一步裁剪、拼接等制作后的鱼皮制品更加体现出鱼皮材质本身的天然图案和时尚美感,凸显其古朴大方兼具动感的特点。

“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④“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⑤,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本身即是承载着这一民族千百年来与大自然共生同存、改造创新精神的物质载体,以鱼皮服饰为代表的传统赫哲族鱼皮工艺品本身是一种物质文化,而其制作技艺、款式风格、穿着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的审美观念、等,则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传统鱼皮服饰在具备满足基本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元素。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可以分为用于萨满宗教活动的鱼皮服饰和应用于传统生活鱼皮服饰两种类型,“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⑥。

在传统赫哲族生活时所穿着的鱼皮衣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当属鱼皮长袍。赫哲鱼皮长袍,男人、女人和小孩都有穿着,其样式款式基本一致,都是以偏襟右衽居多。虽然在样式上大同小异,但在功用上却曾经分得很细,有结婚礼服、节庆礼服、平日常服以及劳动服,“他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⑦。据赫哲老人讲,他们非常重视及婚礼服,每逢女儿出嫁都要由母亲亲手缝制一件。直到上世纪,结婚时已经不再穿着鱼皮长袍后,母亲通常还是要在精心缝制一件鱼皮长袍送给女儿带走作为压箱底的嫁妆。母亲把自己最高超的技艺和对女儿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盼都倾注在这件衣服上,与此同时,这件承载这满满母爱的嫁衣也会成为下一代承袭传统民艺的优秀范本。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由于布匹及丝绸的传入和推广,人们更愿意在婚礼、结清等隆重场合穿着以绸、布等丝绵织物做成的服装以彰显富贵,使得原本只在重大场合穿着的鱼皮长袍已普遍在日常及劳动时穿着,但也正因如此它得以更多的保留下来。赫哲妇女使用鱼皮制作劳动服时更加倾向选用大马哈鱼皮,这也许是出于防水性与耐水性的考虑,也许是就当时而言大马哈鱼的产量远高于其它鱼种从而原料更易获得的结果。

此外,赫哲族人日常穿着的使用鱼皮制作的服饰还有为方便夏季劳作时穿着的鱼皮短衫和两件套鱼皮衣裤,用于套在裤腿外面起到防磨保暖效果的鱼皮套,在冬天穿着以抗寒保足的鱼皮,以及鱼皮围裙、鱼皮手套等等。出于在不同使用情况下的不同需求的考虑,赫哲人在制作不同的服饰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种类的鱼皮,例如:在制作鱼皮衣裤的时候多会选择使用皮质相对较薄且柔软性较好的大马哈鱼、鲤鱼、鲢鱼、狗鱼等,而在制作冬天穿的鱼皮鞋的时候则会采用皮质相对较厚也更加耐磨保暖的怀头鱼皮作为原料。据从小穿着鱼皮长大的赫哲村民孙玉林回忆说,那时由母亲用怀头鱼皮给做的鞋,在一般情况下只需定期换一换垫在鞋里的用于吸汗保暖的乌拉草,就是经上个三年五载也不会穿坏。

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赫哲人也以鱼皮服饰为载体创造形成了发达的图案装饰艺术,“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⑧,而这种附着于这些传统服饰之上鱼皮图案和鱼皮纹饰艺术文化的形成与其渔猎生活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与他们世代崇尚万物有灵的信仰有着极大的关系。“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⑨这点赫哲族艺术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包括鹿、熊、蜥蜴等在内的动物类;包括树、草、花等在内的植物类;以及包括云彩、漩涡、波浪在内的自然类纹饰图案。这一切正是经历了多神信仰、祖先信仰、萨满信仰等阶段的赫哲族自身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与反映。例如:每一个赫哲家族在深山中都有一棵属于其自己家族的树,按照赫哲人的传统信仰,他们认为家族中未出生的子孙后代的灵魂都栖息在这课树上,等待着新娘把这些灵魂附着到婴儿的肉体上,使家族得以绵延而人丁兴旺,所以,人们会将氏族树作为美好与吉祥的象征绣在新娘结婚时所穿的鱼皮包绣长袍上。

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中,信奉万物有灵,崇拜动植物以及自然界一切的带有生气主义色彩的萨满文化,一直对赫哲人起着精神依托的作用。他们认为万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灵魂的存在不会随肉体的消亡而消逝,所以自然万物在他们看来都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赫哲族人普遍认为萨满,不仅是日常主持十足和村屯祭祀的祭司,更是通晓百事的智者、人与神之间沟通的使者以及可以治疗百病的能手,他们是会占卜、送魂、可以帮人求子的奇人。赫哲族的萨满分为三派:江神派、河神派以及独角龙派,并有着送魂萨满(赫哲语称“达科苏鲁特克切”)、治病萨满(赫哲语称“巴其兰”)、专治瘟疫的萨满(赫哲语称“啊哈玛法”)、专门向神明祈祷求情的萨满(赫哲语称“佛日朗”)以及占卜的萨满(赫哲语称“杭阿郎”),所以,备受尊敬的萨满在当时的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许是源于对于鱼生命力的崇拜,使得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萨满所用的神服、神饰与神具,几乎无一不是由鱼皮制作而成。鱼皮萨满服饰有着治病用的服装和萨满专用的服装之分。所谓“治病用的服装”并非萨满在宗教仪式上所穿着的,而是经萨满指示后由病人或是其亲友穿着舞蹈的服饰,包括可能绘有飞鸟、蜥蜴、青蛙和蛇等不同图案的帽子、短款上衣、围巾、腰带、鞋及胸巾等。而萨满在通水神的宗教仪式上是必须穿着的专用鱼皮萨满服饰的,通过神帽的不同形制和样式来将萨满的派别及品级加以区分。但伴随着人们科技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原本出于对万物自然力量的崇敬和畏惧从而祈求保护而逐渐发展,具有生气主义特点的萨满教已逐渐在现代社会中没落消失。但作为其曾经文化的物质载体的萨满服饰,作为那段往昔岁月的遗存与见证,依然表达着赫哲先民们渴望与自然相容相知,勇于挑战邪恶、向往美好的精神世界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作为人类心灵与智慧的结晶,“艺术能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才干。”⑩,人们通过艺术创造使得经验与智慧得以表达,完成了自身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认识,进而在族群成员间世代相承,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完成经验知识的传承和教育。赫哲族用其承袭在血脉中的独特智慧,将不朽的民族文化刻烙在其独有的鱼皮服饰中世代相传,也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的子孙后代对于理解自身、世界和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最基本的认知。(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输出,项目编号:K2014015

注解

①苏和平:《艺术学原理》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

②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4年第5期P84-88

③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5年第6期P65-68

④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北京2006年第六期P136-139

⑤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北京2003年第6期P124-127

⑥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 《民族教育研究》 北京2005第六期 P87-90

⑦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7年

⑧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8第2期P41-44

⑨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民族研究》贵州2004年第3期P70-73

⑩冰河:原名苏和平《青年与艺术审美浅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北京2001年第6期P48-51

上一篇:两耳要闻窗外事――论借时事政治促进政治教育 下一篇:六盘山隧道穿越有毒有害气体地层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