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科学化之二

时间:2022-09-26 07:11:14

通俗唱法科学化之二

摘要:通俗唱法做为一种新兴的演唱艺术出现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关于其唱法的探讨与研究也开始被人们重视,但是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各诉其见、“百家争鸣”的时代,还没有一套完整、科学、正规的训练体系。本人通过此文从通俗唱法的训练、通俗歌手歌唱艺术修养的培养入手,以科学、专业的视角详细的阐述了通俗唱法的正确理念和演唱通俗歌曲应注意的问题,使通俗唱法声乐艺术沿着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健康前行。

关键词:通俗唱法;科学化;演唱;气声;歌唱艺术修养

一、 通俗唱法声音的训练

有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就要把这种正确的呼吸与演唱结合起来。因为演唱通俗歌曲都会有电声设备进行扩音,所以不需要很多的共鸣,在训练时不需要把发声腔体打得很开。但是声音的通道一定要建立,声音一定要集中。这也是通俗唱法的主旨所在。

“打嘟噜”的练习可以使声音和气息很好的结合起来。“打嘟噜”练习,就是在吸完气以后把嘴微微闭上(牙关要松开),用气息冲击嘴唇,使上下嘴唇震动起来,发出“嘟噜”的声音。初学可以用五度的音阶进行模进练习:

“嘟噜”

有一定基础以后也可以用九度的音节进行模进练习:

“嘟噜”

无论那种音阶的练习,练习者都应该努力体会“打嘟噜”时气息对抗的感觉,把这种感觉记住,再进行其它练习时用同样的气息感觉发声,举一反三,这样就可以用气息把声音很好的“托住”,再根据歌曲的需要就可以自如的调节发声腔体,发出想要的声音。

在进行发声练习时(包括“打嘟噜”练习),要感觉是用气息把每个字都送到上口盖两颗门牙的缝隙之间,下巴松弛,喉咙也是打开的,感觉是用气在说话。初学一定要用弱音进行练习,找到声音集中的感觉,切不可盲目的追求大音量。随着音阶进行的移高,不能主动抬起软腭扩大内口腔的空间,而是要在牙关松开的同时主动的抬硬腭,感觉上嘴唇以上有种被掀开的感觉,同时加强气息的力度。初学可以用一些比较简单的音阶进行:

当进行这些训练的气息运用和发声感觉都比较好时时可以进行一些复杂的发声练习:

训练用“yi”、“ye”、“di”、“li”等闭口音比较好,闭口音的训练有利于声音的集中,可以很好的找到发声的“点”。练习其它母音或进行歌曲演唱时也应在相同的位置和感觉上进行。当弱音的演唱比较集中时,加大气息的力度,在这个感觉基础上放大音量,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就可以对声音的控制运用自如、游刃有余了。特别是对一些强、弱音的完美控制能够使演唱更加优美、动人。

“气声”是通俗唱法中的一个很有特点的演唱方式,在这里笔者要特别提出来。什么是“气声”呢?有一定的气息力量支持,喉咙适度的张开,喉结适度下降,当气息越过声带时,声带闭合挡气,但不能闭得太紧太严,可稍稍松弛,气压平缓,下巴放松,声带运用混声,咬字接近生活中说话,像这样将气息、发声、咬字、行腔与情感需要密切配合产生出来的声伴气、气伴声的声音便是“气声”。运用“气声”演唱可以使声音形象显得飘逸、优美、抒情,情感表达自然亲切、贴近观众,容易与观众沟通。通俗歌曲中常采用“气声”唱法,掌握好“气声”唱法是通俗唱法的一大技能。抒情性通俗歌曲演唱中用气伴声,声伴气,有时甚至声中多伴些气的“气声”唱法是在发声基本正确基础上进行的,即虽放喉结但不放太低,略松声带。它与那种发声时喉结根本不下还上下乱跑,不闭声带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本人认为在基本不违反科学发声方法原则下,为了特殊风格之需要而稍将发声器官作适度调整变化,产生不同的声音形象应该是允许的,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二、通俗歌手歌唱艺术修养的培养

完美的演绎一首歌曲只有好声音是不够的,还要求歌者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有很多歌手唱歌时给人的感觉是嗓子很漂亮,气息也很通畅,可就是不能打动人。究其原因,就是这个歌手的艺术修养不够。所谓艺术修养就是一个人为了到达艺术的顶峰而孜孜不倦的努力。这种努力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绝对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演唱者体现的就是歌唱的艺术修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歌唱的艺术修养可指演唱者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意识反映的积累与积淀,并通过思维加工形成情感体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无不在自身的心理活动中构成新的心理态势。当歌者在演唱时,这种心理态势便油然而生,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歌者对歌曲的处理。实际上歌手对歌曲的处理就是歌手所表现出来的歌唱艺术修养,也是衡量歌手水平的最好标尺。对于歌唱艺术修养的培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专业知识的掌握

作为一个歌手而言,声音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掌握了发音技巧才算具备了演唱的基础,才具有了完成歌曲的基本能力。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歌手高音唱上不去、低音唱下不来,破音连连,试问谁还愿意听?谁还敢听?市场的开发就更不用提了,因为“别人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有了好的声音技巧,接下来就是要加强音乐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主要的就是音准、节奏。没有好的音准和节奏,演唱时比实际音一会高一会低,或者比实际音一会长一会短,实际上等于是改变了旋律,即改变了曲作者的意图,不仅难以完整的诠释作品,还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不良效果。对于歌曲谱面上的其它专业标记和词汇歌者一定要学习、了解,只有熟练掌握了各个符号的意思才可能按作者的要求进行演唱,才可以准确反应作者的思想,才可以更好的打动人。

(二) 语言的准确性

歌唱也可以说是一门语言艺术,脱离了语言就难以表达确切的情感。通俗歌唱中的语言要求清晰,准确、自然、贴近生活、能够和听众直接进行心灵的沟通,这也是通俗歌曲如此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所在。演唱时咬字、吐字的方法很重要。咬字一般分软咬和硬咬,只有这样才能使情感更细腻地表现出来。发音是咬字、吐字的关键,应细化到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分别的发音和它们之间的连接,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接。为了保证唱歌时演唱音色一致,演唱线条一致,每个字音都要有相对比较一致的规范,就是前面笔者在声音训练部分提到的,使它们横竖相称,前后适中,松紧合度,亮暗得体。

有人说周杰伦吐字含糊不清,为什么可以那么的火啊?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周杰伦本身写歌方面的才能不用多说,写出来的很多都很好听,旋律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符合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文化,我想这也是他一直坚持“中国风”创作特点的初衷。好听的旋律这是大家接受周杰伦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大家可以接受他吐字不清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优美的歌词。方文山在刚出道时几乎就是周杰伦的“御用作家”,其词风含蓄、唯美、充满意境,当大家因为喜欢旋律而开始研究歌词时就会被这些歌词所打动,更加的喜欢这些歌曲,沉醉其中。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演艺公司对歌手本身的包装、宣传和推广,而这些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其效果也是不可估量的,在视觉和听觉的反复冲击下,大众想不接受都难。当然,本人不赞同“周杰伦式”吐字和咬字的方法,它的成功只是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的一个现象,有很大的局限性,不符合发展的规律。科学、准确的发音吐字、咬字永远是一个歌手应该追求的演唱境界。

(三) 加强对生活、对歌曲的理解

任何一首作品的诞生都有社会和文化背景,充分了解其社会和文化背景,加强对词、曲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解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了解作品,才可以知道自己在唱什么、传达什么思想、为何而唱。平时在生活之中要学会调节自己,增加生活情趣,争取更多的生活享受,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要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积极的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华,吸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营养;要博览群书,努力从书中吸收各种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歌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俗话说,能者为师。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身边朋友均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平时交往要虚心请教、细心感受,争取获得更多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此一来就会增强对生活的感情,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情操,歌者就会把歌曲所要表达的形象、思想塑造、表达的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大众融合在一起,实现通俗歌曲真正的“通俗”。

结语

通俗唱法发展和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用时间和实践来不断证明,而其前景的光明与辉煌却毋庸置疑。通俗唱法作为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演唱与表达方式使得其它歌唱艺术无法取代,对于这门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艺术学科,不仅需要歌唱者正确的掌握歌唱的气息、共鸣、语言等发声方法,还要有把握好歌曲演唱风格和艺术处理的能力。所以,笔者希望歌者能够拓宽视野、容纳百家之长,借鉴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中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气息运用,努力钻研,吸取中外流行音乐演唱的精华,有机地结合到通俗行唱法的演唱中,掌握和完善正确的通俗歌曲演唱方法,唱出自己的风格,立足民族,放眼世界,把中国优秀的通俗作品和演唱理论积极的呈现出来,让世界关注中国,让世界学习中国,实现我国通俗音乐的真正繁荣。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3.

[3]逾达.《通俗唱法基本教程》[M].上海:上海声像出版社,2000.

[4]陈文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艺术的萌芽》[J].南昌: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3-12-28.

[5]刘天礼.《通俗唱法歌唱要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08.

[6]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7]徐竟存.《跟我学唱歌一通俗唱法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8]周小燕.声乐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

[9]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0] 徐竟存.《通俗唱法名师指点》[M].湖南出版社集团,2001年7月.

[11]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12]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13]包兆会.《我动我晕眩―流行音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新时期的社区文化建设之我见 下一篇: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