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干预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09-26 07:05:27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干预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 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1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45例, 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和内固定组[59例, 给予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或Gammar钉内固定], 对比两组效果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结果 关节置换组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88.89%, 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71.19%(P

【关键词】 老年髋部骨折;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36

老年髋部骨折是指≥65岁人群发生的股骨颈或股骨转子间骨折, 为老年人常见的创伤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骨质逐渐变得疏松, 机体协调性变差, 髋部轻微损伤即可导致骨折, 因此发病率较高。目前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 包括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两种。但由于老年人整体功能的衰退, 可能伴随其他疾病, 手术风险也随之加大。为探究不同手术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本文对本院收治的1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其中男62例, 女42例, 年龄65~89岁, 平均年龄(76.16±19.8)岁。纳入标准:年龄≥65岁, 经影像学确诊为髋部骨折。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髋部有骨折史或手术史、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45例)和内固定组(59例)。

1. 2 方法 患者均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营养调节及心理干预。关节置换组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年龄选择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内固定组给予DHS内固定或Gammar钉内固定。手术均由本院骨科技术及成熟医师完成。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估:术后6个月对患者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参照Harris髋部评分系统[1]。其中疼痛44分, 关节功能47分, 畸形4分, 关节活动5分, 总分100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关节置换组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P

2. 2 并发症 关节置换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P

2. 3 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术前合并症、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为并发症产生的高危影响因素(P

3 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发病率可占全身骨折的3%~4%[2], 保守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病痛, 但见效缓慢, 且长期卧床会导致褥疮、感染等并发症, 反而增加死亡率。如今手术治疗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诊疗中, 并已取得较好效果。

本组研究发现, 关节置换组术后6个月时优良率为88.89%, 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71.19%(P

总之, 关节置换术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且需注意术前准备与手术时机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许海平, 李亚屏, 汤华林, 等. 75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的临床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1, 30(5):402-404.

[2] 夏玉珍, 范立军, 于静伟, 等.骨质疏松伴髋部骨折临床治疗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172-174.

[3] 石明国, 杨占辉, 毛守奎,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9):4907-4908.

[4] 王先梅, 庞同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16):73-75.

[收稿日期:2016-01-14]

上一篇:为脱贫奔康的先行官点赞 下一篇: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血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