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电子专业新生课程适应性探讨

时间:2022-09-26 06:24:33

独立学院电子专业新生课程适应性探讨

摘要:独立学院的大一新生在学习专业课方面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的现象,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特点,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角度,分析了独立学院理工科电子专业新生适应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消除适应的对策措施。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学科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能很好地解决专业课程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专业适应性;电子初步;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郭振武(1971-),男,河北滦南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副教授;孔曦(1969-),女,天津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2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A03-04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59-02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承担载体,[1]其生源大部分属于第三批次,学生基础普遍相对较弱,进入大学之后,更容易出现各方面的不适应的现象,包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不适应问题,从表面上来看是新环境的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是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课程衔接问题。[2]

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课程适应性问题,既有共性问题,[3]也有不同专业的个性问题。就内容而言,各个专业的情况有所不同。笔者以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为例,研究大学新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遇到的各种适应性的问题。这种适应性的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因此解决好专业适应性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步。

一、独立学院电子专业新生课程适应性困难表现

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独立学院只能在第三批次招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并不是名列前茅的,他们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只要能考上大学”的基本要求,对大学专业缺乏更灵活的选择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服从调剂,从而上了一个并非自己所报考的专业。这就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适应性困难。

1.对所学电子专业缺乏认识

“我是大一新生,学电子信息的,这专业好学吗?学啥啊?”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这门专业,我有很多同学,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这门专业时,有说名字的吸引,上了半年大学,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过来了,希望有老师能给我们些帮助,告诉我们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感觉自己是个迷途的……”

“我也是一样,好像学了一学期,还不知道我的专业是干什么的,感到很是迷茫……”

以上几个回答有一定的共性,学生升入大学后对电子专业课程的认知很模糊,不知道自己这个专业的内容和将来就业的出路。

2.难于理解某些电子学的新概念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电磁学的内容,多属于基本规律,不包括对完整实用电路的分析;高中电学实验也是对基本定理的验证,多为对电阻组成的简单电路的测量。大学的电子电路课程从一开始就是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从而会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和规律。比如大学电路课程中的“接地”概念,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就相对难于理解。“把某一点接地”、“测量某点对地电压”,当提到这种概念时,学生往往理解不透,实验时也显得无从下手。我们知道,电子电路中的“地”主要是指电路系统的零电位参考点。它是人为设定的相对零电位点,也是构成电路信号回路的公共端,与学生通常理解的“大地的电位”并不一定相同。在多数情况下电子电路的接地点是不接入大地的,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它与设备外壳相连,外壳再与大地连通后,才能视为和大地等电位。

3.学习抓不住重点,又不敢放过任何知识点

高中时期,由于高考的内容范围很广,学生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这种习惯带入到大学阶段,往往让自己抓不住重点内容。比如“模拟电路”课程的第一章“电子器件基础”,这部分主要讲述半导体材料及由半导体构成的电子器件,如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由于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知识,而且是分析微观离子的运动规律,因此比较难于理解。而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是器件的外特性,而非内部结构,所以第一章虽是难点,但不是重点。然而学生往往是沿袭高中的学习习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当课程过半时,仍然有人对第一章仔细琢磨,对课程缺乏整体的把握。

4.惰性与依赖性共存

上课期间,三本院校的大多数学生一般不愿回应老师的互动要求,要么低头不语,要么简单地回答“不知道”。但是,在实验操作课上,又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会找教师帮助解决,“老师,电路连接得对吗?”“老师,这波形对吗?”这种不具体的问题说明学生做实验是机械记忆,按方抓药,没有动脑思考,把问题交给教师,过度依赖教师。

二、适应原因分析

1.大学新生普遍存在适应性问题

跨入大学门槛后的新生面临着诸多的改变,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体制、学习方法都与中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上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此时很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而迷失方向。这种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在独立学院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严重。

在课程方面,这种不适应性的第一个突出表现是高等数学的学习,这一直是大一新生入学后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第一次高数考试,不及格率往往稍高。而这第一次考试失利,会对学生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而数学是学习好电子类课程的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2.知识结构未能及时更新

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了中学物理的认知结构,进入大学后,带着中学的认知结构学习电子学课程,不能很好地理解电子学中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

比如电路中电源的画法,就是学生不习惯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图1对比了高中和大学课程中电路中电源的画法。

图1(a)是高中阶段的常见画法,图1(b)是大学电子专业教材中的常用画法。图1(b)的画法经常让大一新生认为电路中电流无法流通,导致不能正确地分析电路。

3.大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侧重点不同,中学教学侧重课堂讲授,而大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一节课只讲一两页的书,教师会教会每一道题。而大学一节课可能讲几十页,大学课上教师只是点拨和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大方向,主要是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本位”,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电子专业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如今电子技术发展迅猛,新的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引入最新电子技术的课程,这势必压缩原有课程的课时,导致每一堂课的信息量都非常大,不通过自学很难完全掌握;同时科技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息,学生毕业后也需要一直不断地自学新知识,才能保证不会落伍。对于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的独立学院,课堂教学更需要引入前沿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

三、缩短专业课程适应期的对策

1.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中引入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做好大学电子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与中学物理电学知识的衔接,可以把学生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回顾并导入新课,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在需要的地方随时应用物理电学的知识来解释电路中的问题。

高中物理电学部分包括电压、电流、电阻、功率等的概念及定义,以及基本的欧姆定律,还有电场、磁场的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获得的是这些基本物理量的概念,一般对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内在联系缺乏认识;而从大一的电路课程开始,其内容就是围绕整体电路或电子系统展开的,大学新生首先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是“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它们是中学物理电学的延续,是从处理实际问题出发的,更多地涉及电量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在需要的地方引入物理电学知识。比如讲授电路分析中的KVL(回路电压定律),要引入高中阶段所学的欧姆定律,但此时欧姆定律已不是仅单独对某一器件进行分析,而是要考虑整个电路,当考虑一个完整的电路回路时,欧姆定律就变成了KVL。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方法,通过各种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

1)在教学内容上,不能照本宣科式地按照教材来讲授,要增加一些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兴趣听的内容,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比如在讲课时增加电子技术学科的概述,包括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以及电子技术前沿的内容,一些高科技信息和最新科技成果,电子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相互关系等,从一开始就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电子课程的乐趣。

2)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电学现象作为例子,讲述其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现实作用。

3)实验课能有效训练学生分析、应用能力,所以应加大实践教学实施力度。[4]实验可增加以常见电子产品为实验项目的内容,启发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就在身边,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来也会成为高端电子产品的开发者。

4)科研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断地给学生介绍相关内容,强化教学与科研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发挥科研的教育价值和启迪意蕴[5],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2.为新生单独增设“电子技术初步”课程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课程的关键时期,为了提高大学新生的专业兴趣和刺激其求知欲望,在第一学期,笔者所在学校为刚入学的电子专业学生开设了“电子技术初步”课程,这门课程是电子类本科生的专业入门课程。“电子技术初步”课程不侧重原理的讲述,而是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通过讲解、演示、动手等到环节,完成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单元电路实验以及电子信息前沿等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中,充分考虑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动手实践环节的比重,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前,就能通过动眼、动耳、动手感觉电子技术的魅力,为学习好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奠定良好感性基础,这对提高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3.组织兴趣小组

在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浓厚兴趣方面,除了教师的调动和引导之外,另一种做法就是从学生自身出发,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到电子技术的设计应用当中来。

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电子协会”。兴趣小组的管理运作以“老师引导,学生自治”为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内部自主管理,自主运作。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一起动手,及时解决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又能调动其他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大一新生,很自然地完成了对专业认识的过渡过程,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通过兴趣小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其对电子专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创造性潜能。

4.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专业教材

在具备了一定了办学条件之后,独立学院开始积极探索符合自己定位的发展之路,即把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独立学院专业的开设多依托母体院校,这在客观上直接决定了独立学院选择的教材多与母体院校相同。而一般情况下,独立学院的母体院校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这种培养目标的不同反映到教学内容上必然有所不同,所以独立学院编写适用于自身发展的教材,有利于独立学院从源头上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教材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当结合独立学院的师资情况,以经典教材为蓝本,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才能编写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教与学的专业教材。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电子专业大学新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适应的表现及其原因,并给出了缩短学生专业适应障碍期的对策。在教学形式和内容改革方面,认为在大一电子专业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主动引入高中物理的知识,引导学生慢慢过渡;将日常电学现象、电子产品引入课程,讲解其原理,分析其设计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设“电子技术初步衔接”课程,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感性认识;组织由学生自我管理的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的专业教材等。以上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能有效缩短电子专业学生的适应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恩沛,刘海涛.走内涵发展道路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当务之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

[2]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3]张文杰.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与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4]张增林,关秀峰,沈呈民,等.立足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5]吴洪富.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J].高教探索,2012,(5).

上一篇:浅析W模型教学法 下一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