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增长探析

时间:2022-09-26 04:54:23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增长探析

摘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牧民增收问题,它的解决关系到牧区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的稳定以及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等二手资料,运用对比的方法和文献调查法,对内蒙古地区的草原资源和农牧民收入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因素以及增加农牧民收入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并找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草原畜牧业;牧民;增收;问题;建议;内蒙古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14-02

1 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由于牧民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即草原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剖面下部均有钙积层;土壤盐基物质丰富,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土壤反应多呈中性至碱性;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等。水分不足,不适宜发展农业,只宜于发展牧业,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草原畜牧业产业的弱质性使草原生产力降低,土壤沙化为沙尘暴提供沙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恶化,草原大面积沙化、退化、荒漠化,虽然局部有好转,但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草地质量、生产力和草原承载力也在下降。

2 农民、牧民、农牧民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分析

2.1 收入来源分析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牧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逐年提升。

就近几年来讲,尽管牧民收入水平高于农牧民,农牧民的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居民,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农民、牧民和农牧民。尽管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人均纯收入都有增长,但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增长缓慢,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整体来看,农民收入最低,农牧民收入与农民相差不大,稍微高于农民,牧民收入高于农牧民,特别是2000年以后,增速明显,城镇居民收入远远大于牧民收入,且差距特别大。从1978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牧民、农牧民总体平均水平的2倍,到2013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牧民、农牧民总体平均水平的3倍。

根据表1观察的收入数据测算,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9 109元增至2012年的12 257元,人均增加了3 148元,增长了34.559%;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12 257元增至2013年的12 668元,人均增加了411元,增长了3.353%,增长速度迅速下滑,究其原因,还尚不明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6 642元增至2012年的7 611元,人均增加了969元,增长了14.58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7 611元增至2013年的8 596元,人均增加了985元,增长了12.942%,增长速度虽有所下降,但变化不大,仍然保持着10%以上的速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6 299元增至2012年的6 968元,人均增加了669元,增长了10.62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6 968元增至2013 年的8 032元,人均增加了1 064元,增长了15.270%,增长速度有所增长,保持着10%以上的速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20 408元增至2012年的23 150元,人均增加了2 742元,增长了13.4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3 150元增至2013年的25 497元,人均增加了2 347元,增长了10.138%,增长速度有所减少,但仍然保持着10%以上的速度增长。

整体来讲,城镇居民本来收入增长速度虽然和农民、牧民和农牧民相差不大,但城镇居民本来收入基数较大,以至于牧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很大,可见,牧民增收问题亟待解决[1-2]。

2.2 牧民收入结构分析

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的牧民、农民收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数据显示,2012年和2013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和第一产业收入是农民和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总体收入的1/2以上,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从7 443元增加到8 4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59.26%增至2013年的65.40%。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和农民相差不大,但牧民这部分收入所占的比重有增加的趋势,而农民这部分收入所占的比重有减少的趋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59.66%降至2013年的58.99%,下降幅度不大。这2年农民和牧民的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均在增长,牧区的增幅均高于农区(表2)[3-4]。

2.3 牧民在3个产业中收入结构分析

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农民在3个产业中的收入结构进行分析,数据显示,2012年和2013年牧民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净收入分别为686元和898元,所占比重从9.20%增长到10.60%。牧业净收入分别为6 489元和7 249元,所占比重从87.01%下降到到85.58%,略微有所下降。2年间牧区的农业净收入在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某些地区的草原仍在被开垦,草原仍然在退化,草原是牧业中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牧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4],因此牧民应寻找除第一产业以外的增收途径。与此同时,第二产业收入来源比重有所减少,第三产业收入来源的比重略有增加。农民的收入来自第一产业中农业部分,2012年约占69.00%,到了2013年约占68.84%,来自牧业净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的19.36%减少到18.54%。来自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收入有所增加,说明农民劳动力已经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表3)。

3 问题分析

3.1 牧民收入以传统的草原畜牧业为主,收入结构比较单一

由于蒙古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草原牧区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长期以来,牧民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业,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以售卖牲畜和肉类为主。我国草原资源退化、沙漠化严重,保护生态资源一直都是关心的问题。近年来草场退化、沙漠化严重,导致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更加艰难;加之由于市场的因素,畜产品价格与2013年相比,急剧下降。因此,对于收入85%以上来自畜牧业的牧民来讲,要实现收入的增加还有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

3.2 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严重影响了牧民的利益

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澳大利亚95%的出口中国的产品最终将免关税,将在4年内取消澳洲奶制品行业关税。将在9年内取消所有中国对澳洲牛肉的进口关税。这些条款严重打击了国内畜牧业的发展,本身国内畜牧业的成本就高,缺少竞争优势,当然,与此同时,能不能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赢得生存,牧民能否谋求到新的增收来源,也是对国内畜牧业的一个考验。不可否认的是这有利于草原生态的休养生息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4 建议

4.1 拓宽牧民收入渠道

由于牧民本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对封闭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牧民以传统的草原畜牧业为主业,收入太过单一,所以要想改变牧民的这种对文化的认识。第一,让他们走出去,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了解从事第三产业的人们的发家致富的技巧;第二,从娃娃抓起,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发现,牧区的平均受教育时间只在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以至于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特别匮乏;第三,政府对牧区学历低的青年劳动力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让其进城务工或者从事服务业,拓宽收入的方式和渠道。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根据“禁牧”“轮牧”“以草定畜”以及实施“生态移民”和“退牧还草”政策后牧户的生产、生活开支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弥补牧民因保护草原而损失的畜牧业收入;与此同时建立草原恢复状况补贴,根据草原生态恢复的程度给予一定的补贴,激发草原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一是延长禁牧与休牧补贴年限、提高补助金额,根据“以失定补”的原则,给予补贴;二是对于草场面积比较大的牧户,尽量进行轮牧,给予较少的补贴,对于草场面积小的牧户,对其进行禁牧,给予较多的补贴;三是对于牧户在原驻地的房屋设施、棚圈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也给予全额或者80%的补贴。

4.3 提高牧民应对国内以及国际危机的能力

依据牧区特殊的资源优势,从牧区实际出发,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让牧民从以畜牧业收入为主转变为以旅游业为主,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并落实订单畜牧业,为农牧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稳定农牧民的收入来源,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从而最终达到提高牧民的生产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的目的,带动牧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

5 参考文献

[1] 田聪颖,肖海峰.我国牧民收入状况及收入差距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6):40-47.

[2] 胡敏谦.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王鸥.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牧民收入增长[J].中国畜牧杂志,2010(24):12-16.

[4] 陈七喜.惠牧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以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巴音希勒嘎查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寒地实生桑嫁接技术 下一篇:村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