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服务均等化

时间:2022-10-04 08:51:25

论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服务均等化

现如今,除了衣食住行这四大基本问题,人们最为关注的要属医疗问题了。人们不仅要求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希望得到公平的医疗待遇,为此,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实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福音。就内蒙古自治区来讲,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成效。截至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1200万人,参合率达96.4%,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94.91万人,参合率达80%以上。但取得成就的同时,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水平之间仍存在较大悬殊,极不均等。因此,如何能够缩小直至消除不公平产生的根源,将是社会能否和谐的关键筹码,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提高农村牧区居民的医疗服务水平。本文将重点探讨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医疗服务领域所存在的均等化问题及其对策。

一、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与农村牧区医疗机构的规模之间存在差距

衡量医疗机构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床位数的多少。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于2010年3月4日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09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7.84万张,比上年下降3.7%。其中,医院拥有病床6.21万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1.56万张。由此可以得出,乡镇卫生院与城市医院的床位数相差4.65万张之多。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与农村牧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城市与农村牧区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之间存在差距

至2009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6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2%。其中,城市医院拥有6.51万人,乡镇卫生院拥有1.73万人。两地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相差4.78万人。

(三)城市与农村牧区医疗制度的报销比例之间存在差距

2009年,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住院报销比例为50%。2010年,内蒙古将继续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内蒙古将城市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和60%以上。相比城市居民而言,2009年,农牧民实际住院报销补偿比例为43.6%,两者虽仅相差6.4个百分点,但这足以让本不富裕的农村牧区居民在遇到重症疾病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二、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方面

相比较而言,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医疗服务水平也就自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历史渊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0条第二款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驻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标志着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导致我国各地区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从而使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愈来愈大。

2 收入来源。城市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地区,社会分工细密,因此居民有多种收入来源,但农村牧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多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经济来源,体力劳动负荷较重,从而导致了二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而使得农村牧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根本性保障。

(二)制度建设方面

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中,制度的建 设与完善是最基本的,而正如一个组织要得到持久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整套相配套的制度作保障一样,政府在提供公共医疗服务方面,也需要有一套高水平、高效率的能够保证城乡居民享受平等医疗待遇的制度。既然不均等的源头在于农村牧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低,因此,我们应当审视现行的新农合制度本身是否存在极大的缺陷。

1 “事后付费”的补偿模式。目前,我区乃至全国的新农合制度采用的付费模式是事后付费,即病人只有自己先行支付医疗费用,出院后方可得到一定比例的补偿,这样的补偿模式一方面使得新农合的保障力度大大减弱,农民参合与否几乎没有区别,这使得将要参合农民的参合意愿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已参合农民不再愿意到医院就诊,农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促成了医疗服务不均等的恶性循环。

2 “保大多保小少”的报销模式。目前,我区的新农合制度多采取“保大多保小少”的报销模式,即对于在医院就诊的费用报销多,而对于门诊服务却报销少,甚至不予报销。呼和浩特市卫生局于2009年确定了34家新农合市级定点医院,根据其公布的结果,2009年一季度全市住院补偿资金占统筹资金支出总额的92.81%,而大额门诊补偿资金仅占统筹资金支出总额的7.19%。但现实情况是,农村牧区居民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去门诊治疗,这使得这样的报销制度形同虚设,同样会形成恶性循环。

3 筹资金使用不当。在新农合制度中,政府的工作重点不在于利用现有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牧区居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反而将工作重心着眼于提高统筹资金的结余率。2009年,在呼和浩特市的34家新农合市级定点医院中,第一季度统筹基金的使用率为69.29%,统筹资金结余为30.71%。从长远来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统筹资金后续的正常运转,但这却是以降低农村牧区居民的医疗服务水平为代价的。

4 新农合定点服务点的局限性。近年来,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导致他们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从而也就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条件的医疗服务水平,而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垄断性。在目前的新农合制度中,一般选择公立医疗机构作为定点服务点,将民营医疗机构排斥在外,加之政府在监管方面的缺位、失位,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三)财政投入方面

首先,财政投入的不均等导致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的不均等。2007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城镇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为228211万元,而用于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仅为1354万元。

其次,财政补贴方式的片面性同样导致不均等。在新农合的财政补贴中,不论是中央补贴抑或是自治区补贴,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方式,但这种补贴方式却没有考虑到某些农业人口占极大比重的地区会因为财政补贴水平与实际需求不符,导致他们只能通过采取降低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来弥补,使得不均等的问题出现。

三、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所谓均等化,即为逐步实现均等、公平的过程。但这种公平不能一概而论,在某种意义上,公平的真正含义并不仅指所有人一律平等,还

包括所有人一律平等基础上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真正的均等应当是为农村牧区居民提供与他们所缴纳的参保费用相适宜的医疗服务水平,并积极引导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走向更高水平,这样他们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便自然水到渠成。相比于其他省市而言,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5,各民族风俗习惯迥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因此,重点在于解决好农村牧区的各方面发展问题。

(一)提高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处理好“三农”和“三牧”问题。可凭借内蒙古自治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羊煤土气”四大支柱性产业,实现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发电产业,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由“输血”转变为“造血”,为城乡一体化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

(二)改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扩大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支出的规模,尤其应加大对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投入,重点扶持农村牧区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平衡城乡投入结构,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牧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三)充分认识到现有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固有缺陷,积极探索新农合制度的改革方向。首先,积极探索事前付费的补偿模式。由第三方即商业保险公司负责管理农牧民个人的资金账户,当其住院需要缴纳医疗费用时由保险公司出面,解决农牧民就医的后顾之忧。其次,提高门诊服务的报销比例,并灵活根据各地实际需要制定报销标准。再次,政府在管理统筹资金时,坚持提高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和提高资金结余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最后,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及其他多种市场主体的参与,为其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创造条件。同时,政府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恰当规范各医疗机构的行为,做到既不越位也不失位。

(四)扩大新农合制度的受益面,不仅考虑到农村牧区中的本土居民,同时也应考虑到各市农村牧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失地农民一旦回乡之后的参合问题,为他们预留出足够的保障资金,以解决其后顾之忧。

(五)鉴于目前在我区广大农村牧区主要是由一批50岁以上的乡医苦撑局面,有志于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现实状况,必须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薪酬待遇、扩大保障范围等措施,鼓励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深入农村牧区,实现农村牧区卫生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农村牧区现有从医人员的专业素质,2009年,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仅为1.73万人,应逐步增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

(六)根据各地实情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地方特色蒙医药的发展,解决当地农村牧区居民的看病就医问题,避免因交通不便而导致农牧民治疗最佳时机的延误,并规范传统蒙医,使之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

可以说,内蒙古地区的医疗状况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相信,在宏观上有政府作调控、搞规划、保发展,地方上合法执行、优质高效运行,加之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助推器作用,假以时日,内蒙古地区的医疗状况一定会有极大改观,为一方百姓造福。

上一篇:加强事业单位监管深化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下一篇:浅析我国政府规制改革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