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乡土地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26 04:28:56

运用乡土地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乡土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乡土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教学过程中的抽象知识形象、具体化,从而提升地理教学效果;使学生增强地理思维、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每一位高中地理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材的编订和使用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些当时认为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很快就过时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若照本宣科,将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为学生提供新颖的、经典的、身边的、乡土的教学资料,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些资料不仅能使教材中的叙述转化为形象的图片和历历在目事例,更凝结了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丰富了学生的地理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运用乡土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1)运用乡土优势,引发学生思考,积极主动学习。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乡的山山水水,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是学生切身感受到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用身边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远远甚于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教师潜心研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事例,为学生创造熟悉便于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探究、实践、讨论。最终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中来完成教学目标。彻底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反复强调知识点;转变为凭借自己的体验、感悟、实践来主动接受知识,还课堂于学生。最终达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梳理,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兴趣让学生自行培养。

(2)乡土野外实践,证明地理观点,培养科学精神。

“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之此事要先行。”有了乡土这片地理实验

的基地,同学们可以通过实践、实验,进一步证明地理知识点的观点,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比仅仅聆听、介绍,更容易接受规律,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例如:近年来,南疆地区的沙尘暴在春季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时间持续地越来越长。在沙尘暴频发的3――5月,组织学生成立气象观察小组,当遇到沙尘天气,让学生自觉观察,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原因,记录危害性,寻找解决措施。使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同时参与,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力得以培养,更加注意观察周围的地理事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进一步了解地理学科,体验知识有用性,增强学习成就感。

著名的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对数学的认知是“教学好玩”,言简意赅,发人深思。教师若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地理好玩”“地里有用”。那么,教学立意自然就提高了,如果教师上课时,仅是一味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绝对煽不起学生对着门课程的感觉,毫无兴趣而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短暂记忆,毫无成就感。因此,教师应该拓展思维、开阔眼界,从学生身边能利用的技术手段和事例着手。

二、运用乡土地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本设置在高一新生入学的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就是“宇宙与地球”这一知识体质,知识点繁杂琐碎、抽象难以理解。使学生刚接触高中地理就打了退堂鼓,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引导过渡,将影响学生整个高中阶级地理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将一些抽象的,难度大的地理概念,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老师应该适当的引入乡土地理的例子。

例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于是列举大家熟悉的“青松水泥厂”,让学生来分它的区位:位于城市的东南角,盛行西北风的垂直分向处。学生还总结出怎样判断区位的方法,使抽象、复杂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为后面学习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乡土地理,增强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地理素养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地理学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含着区域比较、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及地理学家在探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因而,了解乡土地理中的衣食住行的人文环境和乡土自然环境等各方面是掌握乡土地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作为高中生,思辨和比较乡土地理与其它区域地理之间的区别,并分析原因,亮明观点是可以做到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直接经验所得的活动或教学,如:课题研究,竞赛,辩论,情景模拟,网络应用,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解决问题,锻炼思维。引导学生面向生活拓展学习,提高乡土地理的悟性,提倡将鲜活的地理案例引入课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地理课程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科学特色,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融入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微妙生活韵味,感受生活美好,加强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最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分析,去判断身边的地理现象,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

四、运用乡土地理,提升学生感性认识,深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我们教育培养学生首先应该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存储认识信息的载体,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忽视情感教育,是不完整的,缺失的教育。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赋予丰富情感和人文关怀。在认识家乡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时,让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时,引导学生发现人文景观的异趣之处,领略人类的劳动之美;利用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培养学生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唤起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和实践,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平时观察生活的习惯;而且,通过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更利于地理素质的养成和情感价值的形成,使学生无论在课内、课外、还是校内、校外、均能运用乡土地理获得知识和规律,使高中地理教学成就倍增。

参考文献:

(1)张海丽等.《基于新课标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探讨》【J】.教育时空,2007

(2)顾琦《地理教学与情感教育》【J】.地理教学,2012

(3)董家甫《活用乡土案例,提升教学品位》【J】.地理教学,2011

上一篇:“――也是一种――”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