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去激活孩子们的“生命活力”

时间:2022-09-26 04:23:17

用音乐去激活孩子们的“生命活力”

音乐是源于人心灵深处的甘泉,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的精华。它不仅能激起人情感的共鸣,而且能充分激活人内在的生命活力,使人奋发,催人奋进。那么,我们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使孩子们的“生命活力”得到有效激活呢?

一、激活“生命活力”的触点――兴趣

伟大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确实,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就强烈,且能积极主动地学。所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中主动参与学习音乐,并在此过程中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使音乐课不仅成为学生培养情感的发酵池,不仅成为学生心灵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而且使音乐课成为学生激活“生命活力”的触点;使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

二、激活“生命活力”的条件――环境

美的教学环境是激活“生命活力”的必备条件。它能直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我认为,这样的环境应分为物化的环境和神化的环境。物化的环境是指富有音乐氛围的环境布置、美观亮洁的乐器、适合儿童情趣的座位摆放、教师的专业化的服装、电教媒体的运用等。而神化的环境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吟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的浓浓的音乐气息。这是比物化的环境更为重要的,它们能使音乐教室更能充满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欲望。

三、激活“生命活力”的途径――听、唱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的音乐实践是从“听”开始,然后才开始学唱的。听,其实就是要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去体验、去感悟、去享受音乐的美妙。这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只有在这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使学生产生吟唱的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练唱,在练唱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音乐的美妙和快乐,去展示出“生命的活力”。当然,“听”的形式、唱的活动安排,要灵活多样,要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既要有趣味,也要有乐感,千万不能舍本求末。如: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也十分好动,不可能长时间静听音乐。而通过讲故事、表演唱歌则可以调节学习节奏。教师生动地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根据乐曲改编的音乐故事,然后再引导学生来唱这首歌,学生便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再如:在学习《雨中》时,除了可以看录像,在听觉上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些打击乐器――具有模仿各种不同乐器、不同音响,分组让学生自己实践一下――试弹各种不同季节的雨声,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文字联系、组合,便把学生带入到不同季节的雨景之中了。在学习各种节拍时,也可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亲手实践去了解、掌握节奏,并感受其韵律,把平时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变得“趣味十足”。

四、激活“生命活力”的载体――活动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天性,在“动”中进行音乐教学,加强学生对节奏、韵律、强弱力度的感觉,加深学生在“动”中得到的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为学习音乐提供宽广的载体。运用自编的一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音乐性的音乐游戏和小品不时地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如:学习《数蛤蟆》时,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围绕着课桌学做青蛙的跳跃动作,并把从低音到高音的跳进音比喻为青蛙的跳跃动作;学习《玩具进行曲》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各个角色来表演这个音乐故事。这种角色化的表演,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

乐器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音乐教学中,乐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组织学生学习使用简单的乐器,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动感和活力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过新年》这一课时,在知识上学会使用小堂鼓、小镲、小锣之后,在练唱歌曲时,我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唱,另一部分为唱的同学伴奏;再让一部分同学伴奏,另一部分同学唱,比一比谁是“小歌唱家”,谁是“小演奏家”。这样既巩固了乐器的使用和音乐知识,又熟练了歌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另外,通过鼓励学生自制乐器,并欢迎他们带到课堂上来,也是丰富他们活动的有效载体。

五、激活“生命活力”的宗旨――心动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情绪波动幅度大、频率快,想象丰富、敏感、好奇、控制力低。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学生的活力被激发了,但也可能使他们的情趣因过于高涨而影响音乐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这种活力并不是我们音乐教学所期望的,我们需要的真正的活力是来自于学生心灵深处心理的汹涌澎湃,是学生情感在内心的激烈碰撞。这是一种表面平静而内心涌动的活力,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是我们音乐教学要极力追求的极高境界。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乐曲所蕴藏着的“美”。也只有用这种音乐的美感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感化学生的情感。如:《大鹿》是一首叙事歌曲,描写了动物伙伴们帮助、保护小兔,赶走可恶的豺狼,体现了小动物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小学生会在表情上显露出同情与关心的真情,这是音乐所蕴涵的情感打动了他们的心!经过音乐美的感染,学生的思想境界有了升华,从而达到心动行静的理想境界。这也正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最高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实验小学)

责编 / 郑永田

上一篇:备课偶感――备教材 下一篇:教师科学引导 学生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