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及疼痛的影响

时间:2022-09-26 02:00:13

社区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及疼痛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妇科癌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将72例妇科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6例,对两组患者出院后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制定个体化的社区治疗计划,实施社区干预,对照组不做其他干预。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以及疼痛缓解情况进行比较分析1。结果干预组治疗后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比例亦高于对照组。结论系统社区干预能够有效地减轻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其身体的疼痛程度,促进了妇科癌症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干预;妇科恶性肿瘤;心理状况;疼痛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展及社会医学支持的进步,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得以提高,生存期进一步延长,但由于妇科肿瘤疾病和治疗的特殊性,许多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异常,常表现为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1]。社区干预可提高妇科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心理压力,减轻患者疼痛。因此,我科于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对妇科癌症患者进行了系统社区干预措施,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社区内妇科癌症患者72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6.32士11.37)岁,其中宫颈癌32例,外阴癌3例,卵巢癌19例,子宫内膜癌13例,侵蚀性葡萄胎4例,绒癌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6例。2组年龄、文化程度、病种、病程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1.2干预方法对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住院期间按常规接受健康教育,出院后常规进行出院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制订系统化的社区医疗计划,采用电话随访、组织培训、上门护理和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社区干预,为期1年。具体做法:每月进行电话随访1次,内容包括饮食、睡眠、大小便、使用药物情况、不良反应、疼痛、社交活动等,并做好详细记录;每季度组织家属及患者集体授课,讲述妇科恶性肿瘤的家庭护理、心理护理知识以及康复治疗注意事项等,并讲述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建立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加强信心;培训专业护士对患者进行上门护理,每月1次,患者打电话时随时上门,提供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行为干预等一系列服务;康复训练由社区医师对为患者的社会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针对性训练指导。对照组不另外实施任何干预。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2]。观察患者主观疼痛感觉、面部表情、生活能力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对癌痛缓解度进行分级。完全缓解:治疗后完全无痛。部分缓解:疼痛明显减轻,睡眠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疼痛有所缓解,需加强镇痛,睡眠仍受干扰。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

3讨论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已经由单纯的医疗机构治疗转变成为医疗机构和社会治疗、预防服务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治疗服务模式。医学不断的社会化使社区卫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本研究通过系统化的社区医疗计划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干预,其结果表明,接受干预的患者疼痛缓解较未干预患者有明显提高,且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比例亦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治疗后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均高于对照组。因此,系统社区干预能够有效地减轻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其身体的疼痛程度,促进了妇科癌症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我们认为,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防治要有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有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有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真正实现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维护生命的尊严。

参考文献

[1]杜昂鹰,张家文,唐磊,等.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7(3):198-200.

[2]陈良珠.护理干预对乳腺癌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11):356-357.

上一篇:浅析引起急诊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不同剂量舒利迭对老年COPD患者的治疗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