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

时间:2022-09-26 01:39:06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一切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方针政策,都必须在课堂中得以实施。为了适应素质的这一要求,就必须进行中学历史课堂改革。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实行目标教学;二要解放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走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之路。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教学;教学方法

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从理论阐述、宏观决策、管理等方面进入课堂教学的微观领域。课堂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一切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方针政策,都必须在课堂中得以实施。

从中学历史学科来看,提高学生的素质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二是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三是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智能素质。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容。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在学校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将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教师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为他们将来成才打好基础。为了适应素质的这一要求,就必须进行中学历史课堂改革。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实行目标教学

中学历史课传统的教学内容是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东西。而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内容既加强基础知识又重视能力培养,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拓宽知识面,既重视科学,又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问题不用心是难以解决的,因此过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实行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具有内在的兴趣。针对历史教材内容头绪多、史实多、联系广泛的特点,教师就要精简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要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在保证历史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来用调动教材、变动内容、有选择地讲授。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材料,在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像民谣、对联、典故、诗词、成语、传说、乡土史内容等。但补充的内容要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要生动、具体,能激发学生兴趣。但补充一定要适度,不能影响教学的正常进度。

实行目标教学也是历史课堂成功的关键。缺乏目标意识,随意性大,肯定会浪费时间,耗费精力,使教学处于失控状态,因此,要重视教学目标的拟定。把目标作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使每一节课的时间都被充分利用,与教学目标无关言行要尽量加以避免。教学目标的拟定要完整、具体、符合实际,必须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并要吃透教材,针对教学重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

二、解放思想,改革教法

以往的历史课教学,教师一般多采用注入式教法,照本宣科,学生只能被动地死记硬背,不能融会贯通地掌握历史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实现中学历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要想讲好一节课,首先要要备好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首先从备课开始。在备课时,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在备教材上,而是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教法,还要备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既要备教学内容和要求,又要备整个教学过程;既要备知识的重点、难点,又要备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要备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方法、形式和途径。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主要应考虑学生怎样学,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和指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决定性。如果教师一味灌输,包办一切,学生就会必然被动地坐在听众席上。

针对历史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众多的图画、地图,同时制作一定的教具,采用教具落实法、图示教学法,展示鲜明的形象于学生面前,通过学生的视听器官刺激学生的大脑,产生兴奋情绪,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文化方面,教师介绍各个朝代的书法家时,可以搜集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可以准备有关的音乐唱片。另外,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小问题,既能开动学生的脑筋,点拨疑难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讲孔子的学习方法时,首先设计个小问题:“你在学习过程中,用什么方法巩固旧知识?”学生回答后,再一一讲述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这样,他们就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态度,在我们今天依然还有借鉴意义。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走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之路。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巧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地理思维 下一篇:让文本闪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