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大作为

时间:2022-09-26 01:35:41

勇于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大作为

10月17日,“第九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暨2008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开幕。作为该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已有8年的办会经验,并将此活动逐渐打造成自身的“品牌项目”。如今,中国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已基本形成,在这样的形势下,协会将以什么样的策略应对?带着这一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协会秘书长江波博士。

记者:近些年,协会的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和经验?

江波:协会成立27年来,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始终坚持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国家外交全局和民间外交服务,我们称之为”三个服务”,在引领我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起步和发展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资源。近些年来按照“官民并举”、“官民互动”的要求,进一步充分发挥优势,特别是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协会初步建成了我国开展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具备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参与和开展双边、多边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事务的工作基础和经验,为我国教育界在国际上开展合作与交流打开了新渠道。协会还组织完成了一系列大型教育合作与交流活动及项目。自2000年起已连续举办8届的“中国国际教育论坛”和“中国国际教育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们所涉及的合作和交流领域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多种多样。近10年以来,协会秘书处先后派出各类考察培训团组576个,接待国外来华团组854个,组织召开各类国际研讨会227个,在境内外举办教育展11届,帮助中外师生进行教育文化交流,在国内举办短训班445个,还编辑出版了一批有交流价值的出-版物和宣传资料,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交流。

另外,协会在注意做好为国内高层次,高水平教育机构服务工作的同时,还主动服务于国内其他有需要的、特别是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机构。

记者: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格局已经形成,新形势下,协会将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江波:首先是面对国际和国内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变革,对民间教育国际交流来说,由一个部门来开展工作的局面已经改变。近5年来,民间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教育系统全国性的各涉外工作机构的业务发展迅速,各地方和教育单位也均依法自行开展渠道众多的对外交流,而许多境外机构也直接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合作。

其次,协会原来主要从事民间层面的“广开渠道”、“搭建桥梁”等工作,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境外资助或捐助也是重要的补充。但是,形势的发展使工作内容、对象、机构以及体制、机制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随着形势变化,协会开展的由外方援助或出资的项目越来越少,外方更多是希望我方也能提供资金,双方开展互利互惠共赢的合作。

此外,目前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更注重实效,专项化的特点明显,对经费投入的要求更高。协会工作虽然有领域宽、项目多的特点,但尚未形成若干规模较大的专项性的业务。特别要看到的是,当前国内外形势相比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经费缺乏问题更突出,而更重要的是,工作的复杂性、难度性大大增加,专业化要求更高。

记者:挑战通常是伴随机遇的,协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呢?

江波: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教育外事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对民间教育外事工作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协会在新形势下发挥作用的新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协会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积极融入到教育改革与发展大潮中,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对外开放,并在这种服务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体系、网络和功能。

和谐社会的新蓝图为民间教育外事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民间教育国际交流的原则和精神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协会作为一个行业性特点明显的组织,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更能发挥,可以为会员,行业、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可以联系和服务众多的机构、组织和人群,可以跨越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形式,可以汇聚各类拥有资源、技术、信息、项目优势的优秀人才,可以做好有关涉外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让中国文化和教育“走出去”逐渐成为国内外的共同呼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外要了解和分享我国包括教育在内的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成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协会要多做实事,配合政府完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宣传我国教育成就,提高我国际声誉,服务我对外开放大局。

记者:协会如何开创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呢?下一步工作的新思路是什么?

江波;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起点上,协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勇于在教育对外开放中承担更重的任务,实现更大的作为。我们的新思路具体包括:

――进一步明确协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在新形势下,坚持协会宗旨,努力把协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在国内外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教育国际交流组织。坚持教育外事工作“三个服务”的原则,突出全国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政府组织”和“行业性组织”的特点,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民间教育外事事业体系作贡献。积极按照“倡导”和“服务”的要求,参与国际性的重大“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加强协会内外的联系和互动,做大做强符合协会定位和特点的核心和重点业务。

――努力发挥优势,积极整合资源,进一步发挥特点和优势,积极争取政府在政策、项目、经费等方面更大的支持;进一步把握“非政府”教育国际交流的特点、规律和规则,并为我所用进一步加强全国性行业组织的功能建设,更好地集成民间教育外事网络资源。

――建设核心业务,扩大事业规模,在保持业务面比较宽的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核心业务建设,调整工作布局和重点;既积极承担政府任务,又不断拓宽“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领域,做好做大做强各类项目,在特色、规模、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加强能力建设,创造发展条件,加大在体制、管理、观念和服务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力度;从政治思想、组织队伍、体制机制、经费物质方面落实保障措施;主动创造发展条件,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为政府中心工作和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

――重点建设5个工作平台,即开展多边和双边高层次“非政府”教育组织交流;做好政府委托的重要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建设协会“行业倡导和服务”能力;做强协会面向社会需求的特色项目;开展专题研究、涉外教育出

版等其他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推动我国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对策,包括:发挥全国性的教育民间组织作用,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紧密围绕教育部重点任务开展工作在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领域发挥“行业性”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协会的服务功能,为促进教育外事部门的资源整合,多做实事,承担相应的外事服务工作。

协会将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上下联合、内外联合,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交流协会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勇于创新作为第一要素,创新思想观念,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出新形势下交流协会事业发展的规律和途径把营造环境作为第一要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助环境、舆论环境,要更主动地与国家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互动,争取新任务,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让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关注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意义。

链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简介

(协会网址:http://www.ceaie.省略/)

1981年7月,经教育部、外交部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北京成立。协会秘书处是常设办事机构,直属于中国教育部领导。

协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开展中外民间教育合作和交流的全国性组织。其宗旨是积极推动中国教育界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增进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主要工作内容是:建立与各国和多边教育组织合作与交流的联系和工作机制;承担政府委托的重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行业建设,为会员和合作伙伴单位提供服务;开展面向社会的中外民间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特色项目;组织相关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出版等专业化工作。

1991年,协会由中国民政部批准为全国性社团组织,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200位理事由各团体会员单位推举产生。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11个市有地方协会。现有149个团体会员单位,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国内项目合作伙伴单位1000多个。协会秘书处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个教育组织和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2006年,协会获得“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2008年成为“联合国公共新闻部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正在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上一篇:教育展:国际教育,成就未来 下一篇:留日学子创业基地落户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