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突破 勇于主动作为

时间:2022-06-03 10:22:27

坚持创新突破 勇于主动作为

长江日报作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 七常委参观〈复兴之路〉不封路》获得了本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作为编辑,有三点感受最为深刻。

一是敏锐的新闻发现是核心和灵魂。

去年12月上旬,作为十宣讲团成员,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在武汉地区先后作了3场辅导报告(在武汉市委会议中心的这一场是最后一场)。3场报告现场的媒体记者很多,大家都发了常规的会议报道,或拎出一两个观点进行报道。

当时,武汉市举办了为期3天的十精神研讨班,这是市委的一项重大活动,各区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上台演讲刮“头脑风暴”,会议形式也有不少创新之处,市属新闻媒体均派出多名记者拿出较大版面连续报道。作为党政新闻部主任,我是报道责任人,每天安排六七名记者听会,自己也基本上天天去会场。

12月4日那天下午,临时增加了欧阳淞的报告会。因为这个报告在本地已经讲了两场,媒体也都作了报道,大多数媒体记者根据经验预判不会有什么重要内容。两天来的高强度报道让记者们都有些疲劳了,想喘口气,于是当天中午我带着报道组的其他记者返回报社整理上午的稿子,仅留下了一名记者瞿凌云盯下午的报告会。当然,我们心中还有个依赖——总编辑陈光作为会议代表下午要听报告会。

事实证明,总编辑在那场看似平常的报告会上,以他一贯的“专注的新闻敏感”,捕捉到了这条重大新闻线索。

二是把握好报道时机找准节点。

去年12月5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的消息,产生了广泛社会关注;次日,长江日报就刊发《七常委参观〈复兴之路〉不封路》的新闻,紧扣“八项规定”,传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倡导政治新气象的重要信号,见报后立即引起国内外舆论强烈反响,普遍赞誉“清新之风扑面”。可以说,报道的时机把握准确,找准了节点。

欧阳淞的报告会是4日的事,而这篇稿子是6日见报的,是5日的“8项规定”激活了4日报告会上的线索。5日当天,在讨论市里“头脑风暴”收官报道时,总编辑陈光提出了前一天欧阳淞的报告中提到了“七常委出行不封路”的事情,认为这是中央领导在带头践行“八项规定”,要求“好好做一做,有可能冲中国新闻奖”。

我领到了这个任务马上找来了瞿凌云,商量要按冲奖作品的标准做好报道。长报党政记者有个习惯较好,会议、采访等均用录音笔录音。瞿凌云在欧阳淞讲话的录音中找到了“不封路”那一段,认真听了几遍后转化成文字资料备用。随后,瞿凌云和长报驻京记者柯立,又对报道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多方核实。最终,反复斟酌、推敲成稿。

报道见报后反响热烈,各大网站转载,人民网发表评论《“不封路”才能顺通“群众路”》,新华社播发分析文章《“不封路”释放何种改革信号》。

我们的报道是12月6日见报的,紧接着的12月7日,公安部发文要求各地不得违反规定清道封路;还是7日这一天,首次离京赴深圳视察,在深圳期间沿途均未封路。“不封路”成为当时一段时间内各路媒体持续报道的热点,而《长江日报》是第一个发声者。

三是坚持创新突破,勇于主动作为。

地方媒体做重大政治新闻报道,而且涉及中央领导的,并不多见。长江日报主动作为,实现突破并取得成功,有人感叹我们有勇气,有人感叹我们有运气,其实我们非常清楚,这次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报人坚持创新突破、坚持主动作为,坚持大格局、大视野的回报。

有人认为,好新闻“可遇不可求”。其实,拿到好新闻有机遇问题,但不是“不可求”而是首先要“求”,要有出新闻精品的追求。在长江日报,这不只是记者个人的追求,而是整个编辑部在努力追求。作为市委机关报、城市主流媒体,我们期望在创新突破、主动作为中担当起媒体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上一篇:清新好文风 凝聚正能量 下一篇:论网络时代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