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动因的时空经济视角解析

时间:2022-09-26 12:35:42

企业并购动因的时空经济视角解析

[摘要]并购能快速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化,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多数文献对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是从规模经济、经营效率、协同效应等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出发的,从时空经济视角出发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的研究少之又少。然而,从规模经济视角、经营效率视角以及协同效应视角切入,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都是不完备的。文章从时空经济视角出发,对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基于时空经济视角的全面解析,并对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这三种具体并购形式的时空经济动因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动因时空经济时空视角

一、引言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也是经济活动存在的维度。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同样,人作为社会的劳动力,其劳动行为必须以时空为依托;人作为消费者,其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也都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是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精神或精神与精神在特定时空中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

就社会经济系统而言,传统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分析更趋向于静态的描述和分析。然而,社会经济系统绝非静态存在,而是动态演变的,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基于时空经济视角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研究。

上个世纪初,企业大规模并购开始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自此引发了数次波及面颇为广泛的企业并购浪潮。企业并购作为社会经济中企业谋求发展的一种典型行为,迄今为止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并购的理论、委托理论以及协同效应假说。然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并购理论仅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进行考虑。并购成为了完全的企业主动,而忽略了市场需求会随时间动态变化以及各个市场具有差异性等诱导企业进行并购的因素,因而是不完善的。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并购理论为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解释,但此解释仅从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成本替代机制角度进行了阐述,对成本替代机制的解释也忽略了企业所处环境在时空背景下的动态变化。委托理论从分析者的行为入手,重点从成本角度分析了人试图进行企业并购的动因。然而在现实的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并非总是同一主体。且问题只是企业动态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因而委托理论对于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也存在片面性。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能够实现效率改进,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并购理论相似,协同效应假说也仅仅将分析定位于企业层面上,忽略了市场需求的诱导因素;此外,协同效应假说将并购动因归结于企业效率改进上,对效率提高这一结果的片面看重使得协同效应假说变成了一种静态的、集中于一点的,而非动态演变的、多层次的分析。

因此,尽管到目前为止企业并购动因相关理论已比较成熟,但能够系统全面地解释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却并不多见,从时空经济视角切入进行研究的更是鲜有。本文把企业并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时空经济视角的引入和分析,从时空经济视角切入系统地研究促使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

二、对时空经济的认识

时空经济有两层含义,即时空作为经济资源和时空作为经济活动的维度。所谓时间经济,是指人们依据生产力要素时间组合规律的客观要求,科学地安排生产力诸要素的时序、时比、时速、时差等所获取的时间效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

“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曾试图利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来建立包含时间因素的动态均衡体系,他强调预期在动态过程中的作用。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提出了基于广义的时间消费效用研究的时间经济学。并通过时间价值分析,把传统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定大大扩展,“经济人”从此由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由被动的变为主动的,由货币的变为非货币的。西方学者把贝克尔提出的时间经济学和新消费者论等称为“贝克尔革命”。

空间经济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以及对空间资源的经营问题,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冯・屠能的地租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这意味着经济研究中的空间意识已经萌发。事实上,早在亚当・斯密时代。他提出的市场范围决定分工水平的观点中已经包含了空间视角,分工与协作即为经济活动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了空间上的分散。1956年。艾萨德出版的《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一书,将冯・屠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勒施等人的区位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更为清晰的框架。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空间经济”概念,它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与克鲁格曼早期的“新贸易理论”联系起来,建立了严谨而精致的空间基本模型。克鲁格曼实现了空间经济学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时间和空间原本就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而好的经济分析更不应该脱离的真实的时空世界而将其理想化、静态化和平面化;企业并购,这一与时空紧密结合的企业行为更不应该脱离时空经济框架而片面地对其进行研究。因此。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将时问经济和空间经济结合于企业的并购行为中。在时空经济背景下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深入探究。

三、企业并购动因的时空经济框架

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出时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并购动因分析的三个视角:资源配置视角、成本控制视角和需求视角。资源配置可以分为时间资源配置和空间资源配置,成本控制可以分为时间成本控制和空间成本控制,需求可以分为时间效益需求和空间效益需求。基于此分类,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分析框架:

上述分析框架中,时差互补配置是指对于同一个经济事件,分别安排在具有时差的A、B两个不同地区的人员推进工作,当地区A为工作时间时地区B为休息时间,当A地区为休息时间时地区B为工作时间。因此,当A地区即将进入休息时间时,可通过电子通讯等方式将其工作进度传递给B地区工作人员,由B地区工作人员接替A地区工作人员继续进行项目研究。通过时差互补配置,企业可大大缩短工作耗时,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节省运营成本。时间链式反应配置是指在生产或管理过程中,由于生产或管理过程中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促进,或不同种类生产或管理之间的相互促进,使得生产或管理在时间上倾向于连贯和更有效率。区域差异化配置是指在不同区域,使得经营成本最低的生产和管理有所不同,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也可能有所不同,因而要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资源的差异化配置。区域协调配置是指对于在多个区域拥有子公司或分厂的企业而言,要协调各区域的资源配置以使企业整体资源效益最大化。价格发现的时间成本控制、谈判协商的时间成本控制和监督的时间成本控制中的时间成本主要是指时间资源的机会成本最小化。运输空间距离成本控制和跨区交易的空间距离成本控制中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倾向于压缩空间跨度和空间范围以节省由于绝对空间壁垒或相对空间壁垒造成的成本增加。资金时间效益需求既包括企业对于资金时间价值的需求,又包括对融资效率、融资质量和合理避税的需求。交易沟通时间效益需求和决策执行时间效益需求是指企业倾向于寻求高效率交易、快速取得完备信息和高效执行管理者决策的方式。一般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易和沟通效率要大于企业之间的交易和沟通效率,且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企业间博弈的存在,企业内部执行管理者的决策也比两个企业同时执行所达成的协议要容易很多。规模经济需求是指企业倾向于进行市场垄断或寡占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取得更高的产出水平和更高的利润水平。范围经济需求是指企业有通过多元化经营以获得生产、管理、销售等互补效益的意愿。

四、企业具体并购行为的时空经济解析

企业并购存在多种形式,大体可分为三大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1.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又称水平并购,是指在同一行业内部发生的并购行为。多数企业进行横向并购的初衷是提高市场势力进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额外利润甚或是行业垄断利润。事实上,横向并购不仅仅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它还能为企业带来其他好处,这些可以从时空经济视角进行很好的解释。从时间维度来讲,时间互补配置的存在使得企业生产实施、协调运营、产品流转等总体时间成本得到节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机会损失。时间链式反应配置使企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运作衔接更为流畅和紧密,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对资金时间效益的需求和对决策执行时间效益的需求更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基本需求。从空间维度来讲。横向并购提高了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使得管理费用得以进一步分摊,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销售渠道同一化,这使得单位管理费用和单位销售费用大幅度下降,同时销售范围却进一步增大,这就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横向并购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因而提高了其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这使得企业扩张后融资变得相对容易,而企业强大的财力可以使其更容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规模经济与资金时间效益的时空互补效应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同时,横向并购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企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结构性摩擦所带来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区域的协调配置也能顺利进行。横向并购的结果是,企业迅速扩大了生产运营规模,取得了明显的规模效益优势,市场势力得以迅速扩大。

2.纵向并购

纵向并购是指优势企业将同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并购过来,以形成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的实质是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并购,纵向并购的企业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而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当企业实施从原料供应到加工生产再到产品营销等系列流程纵向一体化时,就使得企业内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时空沟通通道。与企业实施纵向并购之前相比,企业之间的谈判变为并购后企业内部的协作沟通,原本各个环节各自独立的战略决策变得统一,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以及实物资源也得以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中实现更高效的调配。从时间维度就上进行分析,实施纵向一体化促进了“时间链”的形成,时间的链式反应有效避免了有效率的投资与有效率的连续决策之间的冲突,连续调整成为合作式调整的时机,而非机会主义讨价还价的理由,并且可以通过内部机制整合解决前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差异。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又获取了机会受益;同时,它使得时间的“持续效应”能够完好的体现,提高了内部运营效率,进而提高了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纵向并购所形成的通畅的流程网络因为避免了价格发现的时间成本、谈判协商的时间成本以及事后监督的时间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并购前所难以完成的工作,从而使得单位时间收益大幅增加,时间的增值效应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空间维度上进行分析,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效的组织,这个组织包含了从原料供给到产品销售的一切流程,各个流程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模块连接方法,形成了一个交易成本更低廉的内部化的市场体系,使得生产一体化,产生结构优势,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提高效率。这里的特殊的模块链接方法,我们可称之为“可靠性松散链接”,这是一种更注重模块作业的流程方法,它不在于事无巨细地控制每一种业务活动,而是设计出一些相对独立包含同类业务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的主体。并由这些主体对模块内部的业绩和模块之间的衔接负责。该方法注重的是模块与模块对接时的效率和可靠性。“可靠性松散连接”比传统的硬性方法更容易使企业形成规模,更能适应区域协调配置和区域差异化配置的要求。此外,这个内部化的市场体系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通过外部经济内部化的方式来纠正外部性所引起的市场失灵。在这里,我们还要说明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纵向并购模糊了企业之间的“边界”。这里所谓的“边界”,首先,我们指的是企业的边界,也就是一家公司和其他实体经济接触、互动的领域,亦即企业当前创造主要利润的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区域;其次,边界指在时空维度上相对成熟的市场和行业的分界线,他们可能在共同的时空领域内层叠、冲突或融合;再次,我们也是指真实的地理上的边界。“边界”对于企业而言,事实上是一种时空阻隔,它约束了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展,限制了企业与时空维度层面作业相对成熟的企业间的接触和交易,甚至会阻碍企业谋求的在更远的区域发展。纵向并购意味着企业间“边界”的消除,使得企业更有效地与边缘地带的资源对接以及更为便利地进行市场范围扩张。在对运输空间距离成本和跨区交易的空间距离成本进行控制的同时加强高效使用资源的能力,获得创新与企业价值长期增长的动力并最终满足企业对范围经济的需求。

3.混合并购

混合并购又称为多元化并购。是指既不属于同一行业,又不存在纵向相关关系的企业间的并购。混合并购大致分为三种并购类型:产品扩张型并购、地域扩张型并购、纯粹混合并购。产品扩张型并购是在生产上有相关性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主要意图是取得范围经济。市场扩张型并购是指所处地域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主要意图是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增大企业市场辐射面,增加市场势力和品牌知名度。纯粹混合并购所涉及的企业之间通常没有任何生产上或者经营上的联系,他们有的是买壳上市。解决企业暂时的财务及融资问题,有的是向多元化经营方向靠拢。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对于产品扩张型并购。多数公司是基于时间链式反应、价格发

现的时间成本控制以及谈判交易的时间成本控制要求,试图获得范围经济,同时提高产品知名度。对于地域扩张型并购,从时空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更看重并购所带来的空间经济效应,尤其是级差空间经济和分布空间经济。级差空间经济,是由优越的自然空间自身与劳动结合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取得的增产或节约。是第一类空间经济效应;分布空间经济是指因为指向性分布和趋优分布规律的存在,人们科学地、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力因素的空间分布或组合所促成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取得的增产或节约,是第二类空间经济效应。地域扩张型并购使企业自觉向生产力发达、劳动力资源充足且成本相对低廉、产业分布相对更加合理的地域发展,由此获得空间上的经济效益。对于纯粹混合并购。多数公司谋求的是融资协同,对于这类公司而言,并购的动机不再是获得短期利润。而是为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获得融资以谋求公司更加长远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被收购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以后的几年中又被从并购公司中剥离出去。事实上。从时间经济角度而言,这样的融资方式不失为一种既提高融资效率又降低融资的资金成本的选择。

五、结语

企业并购潮流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达到顶峰,然后逐渐退潮。业务剥裔的趋势取而代之。业务剥离实际上是企业盲目扩张带来经济时空膨胀、资源密度摊薄导致的,它需要企业重新审视时空经济,将公司经营重点重新定位于核心业务上。到20世纪80到g0年代,并购再次成为潮流。但其背后的商业目的已迥然不同,企业寻求的已不再是多元化,而是在某个特定的产业中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因而,这期间并购的企业呈现出“强强联合”的特征,且横向并购与业务剥离并存。同时,随着企业不断寻求降低成本和压缩非核心资产的方法,离岸业务和外包业务迅猛发展起来。这里的“离岸”特指为寻求价格、技能等差异而向其他国家转移商业活动的行为,一项离岸业务可能完全由母公司控制,也可能外包给专门的服务供应商。离岸业务能获取独特的资源,比如独特的技能、独特的文化属性和特殊的时空条件,企业可以雇佣素质更高的人员,促进工作部门之间以团队为单位的竞争,建立更灵活的供应商关系,巧妙地利用时差压缩工作周期,还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生产协调和区域差异化配置。20世纪80到90年代,外包潮流席卷了企业界,企业管理者纷纷开始分流非核心业务,动态专业化成为外包的最大动机,企业从获得商品生产能力向获得全球化能力转变。“动态专业化”是指,对干无助于企业实现差异化的资源和业务要懂得放弃,对于能使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能力要大加发展。事实上,动态专业化是企业时空资源合理配置、企业时间空间成本控制以及时空经济效益需求的综合体现。

时间和空间构成了企业存在与运作的基本条件,而时空经济则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的行为,尤其是企业的并购行为,本身就是与时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行为,因而。在时空经济背景下对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当今的企业已今非昔比,其并购行为中对于时空经济的独特把握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时间维度来讲,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专业化和流程化的操作也使得时间大大节约,时差规律得以有效运用,生产力因素时间组台规律、生产的时序规律也得以较好的体现,因此而获取的效益非常巨大;从空间维度来讲,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内部化的产业流程使得企业产出与投入比大幅提高,单位空间产出密度大大增加,产品的运输分配协调成本摊薄,规模经济效应使单位产品成本大幅下降,离岸业务和外包业务的迅猛发展既促进了企业动态专业化的形成,同时又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势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因此,企业应当愈发重视时空因素的影响,在时空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进一步打造更有影响力的企业竞争优势。

上一篇:新创企业的集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下一篇:浅析知识产权保护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