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时间:2022-09-26 12:29:09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利用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卓有成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在新课导入中进行德育渗透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就在导入中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德育。

二、在创设情境中进行德育渗透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时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因为学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教学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这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在课文朗读中德育的渗透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描写桂林山和水特点的句子,采用默读、齐读、小组读、指名读、赛读等形式朗读,了解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进而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在品析句段中德育的渗透

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语段,带领学生细心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从中体味,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启迪。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先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五、在总结回顾中德育的渗透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为父亲是一个做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愿意做一个像父亲一样办事认真、实在的人。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学生懂得了做人不仅要做到外表美,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列举了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 学生还检查了自己轻视劳动,贪图享受,不能独立自强等不良习惯,从而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好思想。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学生,一要教给知识,二要教育思想,我们只要把二者紧密配合起来,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彩虹与落霞齐飞 秋水共天长一色 下一篇:《我和动物交朋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