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反思―发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22-09-26 12:27:49

“活动―反思―发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高中活动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数学主体性教学既需要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又需要借助提出的课题,激发学生议论,探索,研究问题的热情,既需要设问置疑,又需要在研究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需要进行学法的影响,又需要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因此“主体―活动―反思发展”是本文提出的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性活动反思

近几年来,听了不少的公开课、观摩课,发现许多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共性问题有:

(1)师生互动时,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极少提问题。

(2)一堂课下来,少数学生获得回答、练习机会,多数学生是看客,没有获得表现机会。

(3)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中,常常较快的过去,甚至是让学生预习一下,知道并记住结论,然后迅速进行应用。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内容面广、量大,一堂课下来,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匆匆而过,很多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

(5)课上完后,教师谈教学设计时,总是说教材、教法的多,而谈学生、学法的少。

究其原因,可能跟长期以来我们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有关,这种教学模式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普遍存在重间接经验的学习而轻直接经验的获取,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系统讲授而轻学生的探究发现,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这就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下降、探索精神萎缩,甚至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从而使班级教学普遍失去了生命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同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深刻揭示了活动在儿童认识发展中的根本作用,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所以我想,在高中阶段的活动教学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活动表现,而应该更加强调学生参与过程的卷入感和体验,并且以反思为核心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形成一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基本构架:活动――反思――发展,即体验和卷入感是构成有效活动的基本要素,反思则是活动教学促成学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从而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案例一

新的教材内容十分注意学生主体性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者必须挖掘教材,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讲解“二倍角公式的发现、证明及其应用”时,可以采用以下授课模式:

温故知新,让学生回顾和角公式:

①sin(a+ )=sinacos +cosasin?

②cos(a+ )=cosacososasin?

③tan(a+ )=tana+tan 1-tanatan?

【活动】提出问题:如果让上式的 =猓隳艿玫绞裁从屑壑档慕崧郏咳醚灾魈剿鳌?

【体验】去伪存真,进入主题――二倍角的发现、证明与应用(教师引导)。

【反思】深入探索,揭示内涵(集体讨论)。

【发展】提出问题:如果将上式的 ,馓厥饣螅隳艿玫侥切屑壑档慕崧郏抗槟勺芙嵫剿鞯降?“结论”:

①导出了诱导公式,②导出 2型诱导公式,③导出了同角关系式等。

整个课堂过程,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思维之中。通过自已的主体认识,学生不仅发现了“二倍角”,意识到二倍角公式只是和角公式的一个特例,而且对和角公式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的学生犹兴末尽、依样画瓢导出了半角公式、万能公式。对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发现的也许是人们已熟悉的东西,但对自身来说也许是某种新发现。

案例二在对数函数问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已知:f(x)=lg1-x1+x,a,b,(-1,1)求证:f(a)+f(b)=f(a+b1+ab)。

【活动】证明:因为左边=f(a)+f(b)=lg1-a1+a+lg1-b1+b=lg1-a1+a・1-b1+b

=lg1-a-b+ab1+a+b+ab=lg1-a+b1+ab1+a+b1+ab=f(a+b1+ab)=右边

所以f(a)+f(b)=f(a+b1+ab)。

【体验】将这一道习题的解决作为一次研究性作业,使其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解题适时地培养数学探究意识,同时也只有在数学探究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提出数学问题,并着手解决自己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对他们带来的乐趣。

【反思】再说以上这一问题是一个对数函数与带有分式形式函数复合的问题,要注意到所给的两个数是定义域内的两个数,这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接着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设y=lgu,u=1-x1+x由分离变量法可得u=2-(1+x)1+x=21+x-1,因为当x增大时,21+x减小,显然u=1-x1+x在(-1,1)上是减函数,所以f(x)在(-1,1)上是减函数。以下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结论:

证明:设-1

f(x1)-f(x2)=lg1-x11+x1-lg1-x21+x2=lg(1-x1)・(1+x2)(1+x1)・(1-x2)=lg(1-x1)・(1+x2)(1-x2)・(1+x1)

-1

1+x21+x1>1,

又0

1-x11-x2>1,

(1-x1)・(1+x2)(1-x2)・(1+x1)>1

lg(1-x1)・(1+x2)(1-x2)・(1+x1)>lg1=0

f(x1)>f(x2),所以f(x)在(-1,1)上是减函数。

【发展】回到原题,鼓励学生进行合情推理,

若已知函数f(x)=1-10x1+10x,a,b,,R,可以类比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f(a+b)=f(a)+f(b)1+f(a)・f(b)。

这一探究可以使指数和对数的运算法则获得新的发展,其结果从形式上与书本的原题有着惊人的相似,当然也称得上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探索!其实在数学上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已,更称得上是一种奇妙的统一,正因为象这种统一美的存在,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从杂乱中寻找条理、从繁杂中探求统一。

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得于发展的基础。利用“活动――反思――发展”这种模式,通过优化影响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发展的内外因素,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主体实践、积极探索为特征,以自主活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个等方面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赖春林陈国钊《浅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

[2]孙文彩《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尝试》《教学与管理》

[3]赖庆荣《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广东教育.教研

上一篇: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下一篇:一次语文测试的分析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