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9-25 11:39:27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指利用现有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对平均水平的人展开潜能、动机、能力方面的开放性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突出研究人的主观性,即对主观体验、幸福感、满足感、希望、乐观及其生理机制和发展途径;第二,主张研究人的个性特质,如爱与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感受力、毅力等;第三,构建群体研究范畴,将由美德、责任感、利他主义、礼貌、宽容形成的社会组织纳入积极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Seligman所言:“饥饿与战争年代,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和治疗创伤;和平时期,心理学的任务则转向于使人们生活地更美好。”积极心理学顺应了心理学及社会发展趋势。所以,积极心理学家的各种主张逐渐演变成为异常空前绝后的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也波及到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从而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首先,积极心理学赋予高等教育以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积极心理学总是强调对教育者进行积极、正面的教育。所以,大学生教育管理也逐渐由治疗问题学生转向引导大学生构建积极人生意义。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塑造健全人格、发展大学生身心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许多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上的做法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且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管理内容,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浓厚的理论基础,也使教育管理的时效性有所提高。最后,积极心理学既不同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也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极大地融合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一是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鲜的,都是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所不曾接触的内容。经过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长期被学业所累,他们没有过多的业余时间来学习书本之外的东西,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历经三年备战大学入学考试。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的紧张气氛一下子松弛下来,并开始在摆脱父母的监管下自由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所以,大学生开始广泛涉猎除书本之外的其他知识与技能。二是维持、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机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方面,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关系和谐稳定,从而打破唯分数是举的教育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教材讲授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相结合,从而健全大学生人格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的主观体验

一是增强大学生的满足感。大学生教育管理需要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求,不断拓展、延伸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一旦大学生的满足感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也将逐渐显现出来。二是增强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大学生具有半幼稚性、可塑性。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需要通过教育激励、教育引导进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往昔的成绩不再成为其光环,相反,有些大学生成绩较差,但其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较强,同样能获得学校的赞许。所以,针对不同的大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从而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健全良好的个性特质

个性特质包括爱与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感受力、毅力等。每个大学生都有其优点、闪光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质,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以,大学生教育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大学生的能力体系,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各大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许多高校过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人素质啊、社会公德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既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又不断促使大学生融入社会,与社会接轨,从而不断完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作为心理学的新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完善了心理学发展体系,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借鉴。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教育管理中,拓展大学生视野,全面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滕晖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上一篇: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下一篇:运动员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