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时间:2022-09-25 11:04:26

浅析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作者简介:田园(1986-),女,满族,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少数民族史专业。

摘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对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浓缩与传承。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对深化社会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目前对此尚没有统一的概念,在本文指中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散居在全国各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从目前初步统计的结果看,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我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总数50%。在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杂技与竞技类的少数民族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类的少数民族遗产、民间舞蹈类的少数民族舞蹈遗产、曲艺类的少数民族曲艺遗产、传统戏剧类的少数民族传统戏剧遗产等。

2.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的继承和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各少数民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总结出的,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天气气候、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藏族的“锅庄”、彝族的火把节等。

二、我国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1)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2)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打着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的旗号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低水平的商业性开发和过度利用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型和文化的连续性遭到严重破坏;(3)立法的不完善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使其在国内外频遭侵权,开发商业化使大量权属不清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频遭抢夺阻碍了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纵观以上状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我国社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人们疏忽对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竞争力弱化。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市场的强力冲击使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欣赏也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单一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形式。

第三,相关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立法工作,但当前法律法规建设不能满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缺乏大量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现实操作性较低,不能进行有力地保护。

三、对我国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认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和濒危状况,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一)立法层面的保护。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国内立法,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和保护措施不到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属不清等因素都制约着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立足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更合理的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管理。从宏观上对需要保护的对象界定范围,进行归纳、分类,加以保护、抢救、改造,最终进入程序化管理,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濒临流失与灭绝的有价值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采取特殊办法,防止其流失、灭绝。

(三)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宣传措施,积极推进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促进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时,要把促进教育发展同保护好少数民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结合,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和拥有者要知道自己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其被使用、被开发中明白自己有主张利益共享的权利,提高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结语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归根结底展现了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和维系该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加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拥有丰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原住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把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当地政府、居民的自觉行动。(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参考文献:

[1] 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段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 钱琳.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宁夏党校学报,2011,(3).

[5] 王希恩.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6] 刘兆亭,李林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势在必行[J].观察思考,2009,(12).

上一篇:藏传佛教与当代青海蒙古\藏族民族关系的影响研... 下一篇:商务会议报告汉英翻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