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健身气功练习者练功的基本特征分析

时间:2022-09-25 11:03:59

河北省健身气功练习者练功的基本特征分析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运动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加强对河北省健身气功现状特征研究对于更好地推动河北省健身气功发展,构建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群众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功法及其对练功基本态度

在针对功法的统计分析发现,调查对象所习练功法多达30种,一些功法只有少数几人习练;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智能功、虚灵功、导引养生功。

一些功法并没有得到有关管理部门允许在健身气功站、点试点练习,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出现了这些功法的练功者,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健身气功站、点是一个练功的场所,管理者并不能准确识别各种功法,可能出现发放时的失误;二是一些练功者主动填写调查问卷,并反馈给有关人员,希望所习练功法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与认可;三是部分被调查的站点并未列入健身气功活动站点注册试点范围。

功龄统计结果表明,调查对象练功功龄的算术平均数为6.8年,标准差为7.1年。

在选择所习练的功法原因上(多选题),认为是“效果好”的人数比例以63.4%居第一,其次是“功法的科学性强”与“容易学”并列第二,再者是“不易出偏”。可以说,这一结果是“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练功者身上的体现。

练功者选择功法的原因的百分比与排序(多选题)

在练功者对其习练的功法的态度上,77.3%的人认为其功法“几乎没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18.2%的人认为“有一点”,4.5%的人认为“有很多”;6%的人认为其功法“非常需要”改进、完善,37.6%的人认为“需要”,56.4%的人认为“不需要”。

在对练功效果的感受方面,52.0%的人认为“很好”,37.4%的人认为“较好”,10.1%的人认为“一般”,0.5%的人认为“较差”,没有人认为“很差”。

在练功目的方面,选择“健身强体”者以84.9%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是“治疗疾病”(69.1%)。值得关注的是,选择“净化灵魂”的比例高达14.6%,而修练特异功能的比例也有2.0%。

在是否通过练功达到练功目的方面,35.3%的人认为“达到”,61.3%的人认为“基本达到”,3.4%的人认为“没达到”。

除了健身气功以外,57.6%的人还参加其它的体育活动。在选择参加其它体育活动中,低强度活动的选择率是89.7%,其中健身走、太极拳、太极剑的选择率居前3位;中强度活动的选择率是21.5%,其中羽毛球与乒乓球的选择率分居第1、2位;高强度活动或竞技体育体育比赛的选择率是6.1%。

在对健身气功优点的判断方面,“健身效果更明显”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省钱”,再次是“运动量小”。

2、练功的活动特点

在练功地点的选择方面,公园以66.4%的选择率位居第1,广场、空地居第2,然后是办公室或居室。这种结果,与我们在实践中的感性认识是一致的,公园、广场、空地是健身气功习练者经常练功的地点,也是习练者希望得到相关部门认可的地点。

关于练功强度与练功时间的统计结果表明,健身气功习练者每周的练功次数,有36.2%的人在5到7次,34.6%的人在7次以上;每次习练的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的比例最高,占44.0%,每次练习30分钟到1个小时的比例也有34.8%。综合这两个统计结果,可以说这些健身气功习练者大都可列入“体育人口”的范畴。

3、练功与社会交往

在练功的主要方式方面,集体习练的比例高达63.4%,个人自己习练的占32.0%。这一结果与前面关于练功地点的统计结果较为一致,即:练功者倾向于在公园、广场、空地等自然环境优越的地点,与练习相同功法的人集体习练。

在调查对象有没有经常在一起练功的朋友方面,44.3%的人有10个以上经常一起练功的朋友。这一结果说明,练功已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功友”已成为健身气功习练者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4、学习健身气功的方式

在学习健身气功的方式方面,通过气功师传授的比例最高,占46.8%;其次是集体习练中学习,占39.6%。

在通过气功师传授学习健身气功的调查对象中,多数人(61.6%)是通过朋友介绍,29.0%的人在习练气功的地点结识气功师。这一结果表明,目前健身气功的学习与传授,大多数是一种非正式的渠道,健身气功的传播途径基本没有通过传播媒体或教育机构。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

课题来源:河北省社科联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4040803)

参考文献:

[1] 张云崖,王林,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6) 29 -32.

[2] 赵洪毅,赵艳霞浅析贵阳市健身气功现状与发展对策[M].贵州体育科技.2010(2):28.

[3] 司红玉.河南省健身气功站点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探讨[M].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33-35.

上一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政策 下一篇:基于航天产品化工程的科技队伍配置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