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设计探讨

时间:2022-09-25 11:00:08

基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论述了基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社区的基本理念,提出城市生态社区的创建模式,以及城市生态社区的基本规划设计,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社区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推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社区规划设计

1 引言

建设生态社区是构筑实现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石,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生态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主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环境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

构建实现和谐社会的生态社区意义在于:①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类聚居模式,使其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②以城市社区发展求社会和谐,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③实现社会和谐是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和谐才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区从广义上分析是综合社会、经济与自然的符合生态系统,通过维持原有的社区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实现社区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社区。建设生态社区原则是“和谐安全、健康舒适、高效清洁、环境优美”,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物资、能源、信息高效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聚居区。

2 城市生态社区的设计理念、原则与基本目标

面对各项资源人为地不合理利用所造成对环境失衡,城市规划者致力于将生态保护、持续发展、和谐观念纳入规划理念之中,因而产生了“生态社区”,即建立安全、健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通过民众参与,落实社区自治;社区资源(包括实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及经济资源等) 的永续利用;社区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减量、再使用、回收的政策落实;绿色消费的措施。其基本特点是: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

生态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体现节能原则、考虑绿色能源的利用、节约用地、节约资源、贯彻环境保护原则、实施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原则。生态社区建设目标包括:追求居住环境的合理性、舒适性、安全性,注重区域生态规划和布局,广泛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社区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减轻对环境生态承载力;建立与推广应用与环境协调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环境与生态动态信息监测与预警体系,建立能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建立实施民主化、科学化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体系;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以及构筑和谐社区的责任,且参与外来专家与机构共同建立具有创造力的环境创造与经营;在生态社区持续演变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3城市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生态社区的规划设计是遵循生态理念, 围绕满足客户需求的市场定位, 实现各种生态与技术、文化、体育、娱乐相结合型社区产品,包括:生态智能型社区,强调以生态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高科技与生态产品相结合的社区;生态文化型社区,主要提倡环境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社区;生态宗教型社区,主要突出宗教精神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社区;原始部落型社区,主要提供体验部落生活和栖息方式相结合的社区;生态数码型社区,提供生态文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社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生态办公型社区,提供生态技术与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社区,满足现代办公需求;生态工业型社区,提供生态技术与高科技制造技术相结合的社区,满足现代生产和制造需求。

生态住区是生态社区最重要的类型,规划设计的主要特征包括: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使得住区的规划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协调,适应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优良并有完善的处理污染措施;采取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模式,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采取清洁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资源重复循环率;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有利于住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尊重住区的文化多元化和民族习俗,保护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开发聚居地的文化遗产;培育住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文明和道德伦理,鼓励住区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社区管理;建立政府、建筑机构、住区居民多层次的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提高住区的生态适应性。

4 生态环境设计

4.1 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

住区规划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形特点,采取多种空间布局形式。采用“点-线-面”空间组合方式,即由“居住区-组团-庭院”构成室外空间规划结构形式,形成多栋住宅组成点状组团围合空间结构,由公共活动场所组成面状空间,由道路联系线状空间。

4.2 空间环境的专项设计

住区空间环境专项规划包括:绿地、水系、道路、建筑小品等环境设计要率。其中绿地规划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绿化平面布置形式。因地制宜结合坡地、洼地作为绿化用地,根据建筑布局、环境特点、居民生活要求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系统;将绿化、景观和居住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垂直绿化、屋面、阳台、地面多层次绿化方式;住区绿化提供社区居民交流休憩的共享空间;运用对景、框景造园手法,将装饰性绿地与休憩性、娱乐性绿地相结合,创造多种公共、半公共与私密空间环境。

4.3 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生态住区要求节约建筑能耗,采用绿色能源同时,增加辅助能源系统,对于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要求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管道安装与给水系统配套,同时做好防雷与防雨处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技术等要与地区电网并网;将地热用于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生态住区要求水环境系统中使用节水器具,全部污水处理率和排放率达标,建立中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生态住区要求室外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禁止使用破坏臭氧层产品,室内具有自然通风和机械换气设备;室内声环境小于35~40dB。生态住区要求室外公共照明采用绿色照明,使用发光指示牌和立体照明设备;室内采用自然采光和节能光源;采用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室外绿地采用具有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实现节约用地、节约资源综合环境保护。废弃物处理按照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分类处理。

4.4 生态控制工程设计

创建生态社区模式满足“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绿色住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等住宅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及标准,达到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绿化、水文、景观、空气、日照、通风、噪音、无污染、气候、绿色住宅、能源、垃圾等指标要求。生态社区以科技为先导,以推进住宅生态环境建设及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为总体目标,以住宅住区为载体,全面提高住宅住区节能、节水、节地、治污总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住区建设应充分体现节能原则,并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建筑节能措施,使生态住区的建筑节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4.4.1 提高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

提高园林绿化率,同时关注垂直绿化、遮阳、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考虑降低噪声,以适当的绿化形成减噪设施;控制步行区的风效;很多项目现在讲求对园林绿地的重视,讲求对原有绿化和树木的保护,以及原有自然地形的维护,尽一切可能增加绿化率。

4.4.2 采用节约能源的设计方案

节能设计开始普遍应用,尽管节能设计和节能设施可能是要多花钱,增加投资,但从长效来看,还是比较可取的。绿色住宅注重使用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建材,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采用外墙遮阴和屋顶隔热措施,控制建筑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配合,减少空调费用;采用能源及资源的分户计量收费体制,减少能源使用中的大锅饭现象;在建筑施工期间,选择较少污染和较少浪费资源的生产方式,更多地采用环保材料,绿色材料;在建材选择方面,减少使用热带硬木,用塑料、再生铝材作代用品;注意材料的耐久性,如用花岗石铺地、水磨石地砖,减少材料的维护与更新;选择可再生型材料,重复利用资源;选择当地材料,减少运输能耗;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接收装置。太阳能、风能是绿色能源,充分利用这些能源也是绿色环保的内容;户型设计采用节能的户型,讲求自然通风与采光,自然通风良好的户型在夏季可取代空调的作用;采光设计也涉及节能,如采用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的设计,就能节约照明用电,采用绿色照明的节能灯;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条件可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每户设计的热水装置与大楼太阳能热水系统相连接;全面的节水设计,如使用低容量抽水马桶,全面推行节水龙头;家庭废水经处理用于冲厕;采用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的方式,生活污水经过中水站处理,用于住区内的清洁、绿化、洗车等,从而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考虑减少建筑垃圾量;住区建成后,设专用垃圾箱,收集指定的可再生垃圾,有机废料经处理用作花木肥料,倡导固体垃圾分类及回收使用,培养并鼓励居民的良好消费行为;建立长期的居民培训机制,如果没有居民参与,任何绿色社区的建设都是苍白的,因此,在住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居民良好的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在入住之前就定期举办环保讲座和培训,营建绿色的“精神家园”。

5结语

通过整合资源、拓宽渠道来建设生态教育基地,实施绿色教育培养生态社区居民的创建意识;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典型示范的原则创建绿色家庭,构筑生态社区的重要载体;以适度消费、崇尚自然、关注循环的原则引导绿色消费形成生态社区的文明风尚;以绿色环保理念构筑生态社区的服务和监管体系;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绿色企业,推进生态社区经济繁荣;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生态社区协调发展,将生态社区建设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中,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公众参与、政府引导相互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和谐社会。

上一篇:浅谈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土工试验中的相关问题 下一篇:环境心理学在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