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中的有效交流

时间:2022-09-25 10:44:44

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中的有效交流

一朵花儿的盛开需要一个漫长的花季,而现代课堂的改革也犹如一个漫长的花期,在这期间,不断努力,坚持并学会等待,相信新课改的路才会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新形势下的新课堂倡导小组合作式的交流与学习,这一则是对生本位课堂的贯彻与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解放和提升。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我认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交流和生成仍旧是我们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但是我仍旧对学生保持有极大的信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精心培育和等待,能期待有花开的时节。

学生在初期模式化的训练下已经能够自主解决词语等简单的初级学习目标,但是在作为教学重点难点的课文及情感的理解交流上,学生一般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小组展示为几个优秀领头者的表现机会;学生的发言难以贴近文章要点,甚至出现无效无理的评价与交流;交流习惯、交流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仍存在较大问题。

相信,与我同行在课改路上的老师们也一定存在着这样的疑惑与困扰,也许你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式,也许你和我一样正在探索中,也许你还迷茫着。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拙见。

一、学法指导 教师示范

根据语文课堂的特点,结合小组合作的特点,我将语文课堂设置为“导入新课,预习交流――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巧妙设疑,据疑研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课堂小结,拓展提升”这五大环节。并在预习卡的设置中紧扣这五个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的表现还较为流畅和积极,但是每每到三四环节需要就课文中的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以上所列出的问题,我反思自己,觉得鉴于学生的年龄和交流能力,教师需要在此介入,一则学法指导,二则进行示范,我们可以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提供学法指导,并亲自进行示范性的演示。把学法指导按条目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一般按照“独学――对学――群学”的顺序,这里可以在一开始拿出一个表现积极地小组做示范,小组中组长宣布独学开始,各自独学,然后小对子相互间交流看法,最后组长带领讨论群学,依据号码发言,组长总结概括,决定展示方式和组员分工。而在进入到全班交流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等级来交流:“评价――补充――质疑”,可以全做,也可以有选择的交流。同时要教会学生简洁规范的表达方式“我认为,我来给某某补充,我来与某某交流”等。

比如问题设置为:“请小组合作,说一说文中的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合作提示可以这样写:第一,请同学们用批注式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圈画人物特点;第二,小对子交流各自的看法;第三,组内交流,总结概括人物特点,准备全班交流。而在全班的交流展示中,遵循着“小组展示――组内补充――全班交流”的顺序,由点到线,在扩展到面上,才能力求将知识普及到全班的范围内。

可能一开始这样的尝试是极其费力费时的,教师在旁边需要不停地提醒和纠正学生在小交流(小组)中和大交流(全班)中的各种说法和流程。因为这时候的学生,就像是长到一半的树苗,需要一只笔直的树干将其扶起来,而我们,需要在这里做到一旁的帮扶,坚持下去,静静等待他们长大。

二)充分鼓励 多元评价

大方向的交流模式解决了,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慢慢地班里的交流又开始停留在每个组的喜欢发言,表现积极的学生身上,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学生不再积极举手和交流。经过反复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有这样的学生有两种心理:怕性和惰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与评价,害怕说错了担心受到别人的嘲笑;还有懒得思考懒得交流,把所有的事情推到组长和更为优秀的同学身上,自己避之大吉。总结看来,这其实是传统课堂留下的弊端之一,学生自主性没有被转化过来。

为此,我借鉴了教师小组合作的体验式培训的方法。先选择一节课让小组竞赛去集体完成一张小组的手抄报,然后集体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小组的魅力和能力,充分肯定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小组的作用,促使他表达,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一次次培养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无以伦比的能力,然后直接嫁接到我的课堂上,强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合作的动力。

打破单一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机制,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掘学生特殊的特点,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评价学生。比如在课堂上看到不太爱发言的学生,请他重复一遍老师的问题,或者小组成员的解答,用“你太善于倾听了,那你能给我们说说你的看法吗?”来激发他;遇到说的比较好的同学,我们需要在班里培养和寻找能与其进行碰撞的人,往往如果两位同学能够碰撞,才激发出这节课所谓的“课堂生成”,如果没有则需要由教师出面,通过示范,将具有这样能力的学生培养出来,这也是交流中“评价――补充――质疑”中的最高境界“质疑”;说到朗读,同样的,最为重要的教师要讲清楚每个关键字的语气、停顿才会有有效朗读的生成;最后,在写作中,教会模仿,从课文中模仿到课外的模仿,才会有创作的生成。

但是,一个班的学生就如同人的五指一般,总会各有各的特点,千万不要强求一致,不要步步紧逼,要在鼓励的同时把握好课堂收与放的幅度,正所谓“十年树木 百年育人”,一次的鼓励换得一个细微的变化,贵在坚持,长久的坚持才会有茁壮成长的树木,才会开出别样娇艳的花朵。

三、因材施教 各个击破

正所谓,集体都是有单个的个体所组成的,只有个体的力量大了,集体的力量才会超凡。要时时刻刻把眼睛放在学生的身上,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其的优点无限地延伸和放大,力求保留发扬,同时,帮助他在其他方面展开尝试,不断尝试,慢慢进步。说实话,这是最为漫长和困难的一个过程。就像是改变一个人长久以来的习惯一样,是个转变和渗透的过程。如果人数实在较多,也可以采取归类帮扶的办法。

比如针对文静的不爱说话的同学,他们往往认真仔细,注意倾听,能把老师和同学的话都记录下来,成绩也较好,但是缺乏的是一种领头羊意识、自信心和责任感。对待这样的学生,一开始要使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然后给予他们自己代表小组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带领小组甚至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肯定,提高他的自信心。为此,变化多种小组展示的模式,教师的提问、其他组的挑战等都可以增强课堂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另外,在课堂上还有一些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能切中要害的同学,他们往往思维较迅速,但是容易忽略一些细节,思维缺乏连贯性。这样的学生,一般我不会第一个就请他来回答,而是提示他注意倾听,这样一则锻炼他的耐心和倾听的能力,也能训练他思维的连贯性,反应出来的答案不只是一是的激发,而是灵感加上一定的沉淀,这样的回答不但会慢慢切中问题要害,还能更加完善。

我们作为教师,揣摩学生,改进学法,才能各个击破,才能将一根根单个薄弱的力量,整合起来,拧成一股不可分离的力量。

要相信:学生的精彩就是教师的精彩。任何一条改革之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它需要敢于实践和勇于开拓前进的卫道者,还需要细心呵护和耐心等待的花园园丁,更需要执着地将其坚持到底的明理智者。还望诸君切莫着急,等待花开。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高中英语阶梯式写作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谈谈小学语文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