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所得税会计核算案例解析

时间:2022-09-25 08:41:02

新所得税会计核算案例解析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所得税作为经济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所得税会计仍是我国会计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适应中国国情,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个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所得税核算上新准则与旧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解决所得税核算的问题有实际意义。这也是一个新突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 目标 原则 资产负债表

一、引言

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会计准则, 并在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实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新所得税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使企业的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更加客观、公允。本文介绍了所得税会计的目标和原则,同时给出了新所得税会计核算案例的相关解析,使我们对新会计准则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所得税会计的目标与原则

(一)所得税会计的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所得税会计作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目标自然与母系统的财务会计目标相一致。这就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必须为财务会计的总目标服务,真实反映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二)所得税会计的几点原则

一是纳税人必须采取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获得批准的情况除外;二是所选用的财务会计方法能清晰明白地反映纳税人所得;三是对在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的当期或者递延税款,应当被确认为当期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四是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时,我们不需预测未来年份获得收益或者发生费用应纳的税款。

三、新旧所得税会计之间的对比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更加重视资产负债表的真实与公允,新旧准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所得税准则的计税基础比较

旧准则主要强调从损益表的角度进行分析。它强调的是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所存在的时间性和永久性差异,同时在处理时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部分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不一致。它强调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并将这种差异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分别处理。

(二)新旧所得税准则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旧准则允许企业在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之间进行选择。原来使用的应付税款法和递延法在新准则中已经不再使用,原利润表债务法也被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取代,这样就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新旧准则亏损处理的不同

旧制度规定对于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新准则中规定对于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叫做当期确认法。

(四)关于列报与披露的比较

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别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新准则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而旧准则是递延税款。二是在损益表中企业的所得税费用,旧准则仅包括企业本期所得税费用,而新准则在其基础上加上了递延所得税费用。三是明确规定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事项。

四、案例解析

新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用以反映暂时性时间差异对未来的影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比较复杂。如果按下列程序进行核算,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其相关内容和掌握核算的相关要点。

首先要分别确定负债的账面价值或每项资产和计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并且计算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因为暂时性差异所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计算本期应交所得税。

【案例】某企业2007年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为1500万元,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其中包括国债利息收入20万元,当年计税工资为200万元,该企业实际发放工资为220万元;在2007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中,以下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不一致,见“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表”, 假设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一)说明

(1)“存货”项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已经在当年抵扣应税收入,有70万元;另一部分存货100万元,这部分存货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40万元。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30万元。

(2)“预收账款”项目:其账面价值为100万元

(二)相关分析如下

(1)按照税法规定,对国债利息免税,所以国债利息收入产生纳税调整减少额为20万元。

(2)按照税法规定,实际工资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不能作为应税收入的扣除项目,所以实际工资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产生的纳税调整增加额为20万元。

(3)“存货”项目中:经过两部分存货的计算,综合结果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加额为30万元,所以“存货”项目产生的纳税调整减少额为30万元。

(4)“预收账款”项目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加额为10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加额属于纳税调整增加额,所以预收账款”产生的纳税调整增加额为100万元。

(三)综上所述, 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应纳税所得额=1500+(20+100)-(20+30 )=1570(万元)

(2)应交所得税= 1570 × 25% = 392.5(万元)

(3)递延所得税负债(年末数)=30 × 25% =7.5(万元)

(4)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数)= 100 ×25 % =25(万元)

(5)所得税费用=392.5+7.5-25=375(万元)

(6)2007年12月31日,应编制的所得税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375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925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75000

五、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可见,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如果我们要正确处理企业所得税会计,首先要对应税收入的范围和有关规定进行全面掌握,了解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关准予扣除项目的范围;其次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面了解,企业应税收入和准予扣除项目的金额准确掌握,这是正确处理企业所得税会计非常重要的两点。最后按照一定的核算程序进行核算。

税收和会计的差异的体现在诸多方面,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结果,使报表更加真实、公允,更能体现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牛达.企业所得税法新旧法条要点对照[J].财会月刊,2007,(13)

[3]李心源,戴德明.税收与会计关系模式的选择与税收监管[J].税务研究,2004(11)

[4]邓力平.税制改革一基于税收与会计的关系理解[[J].涉外税务,2004,(12)

[5]戴德明,姚淑瑜.会计一税收差异及其制度因素分析一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2006.(5)

[6]邓子基,尤雪英.税收法规与会计标准关系模式的国际比较与有益启示[[J].当代财经,2007.(3)

[7]叶康涛,陆正飞.盈余管理与所得税支付一基于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初步研究[Z].中国会计研究专题国际研讨会,2005

上一篇:探讨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新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