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别

时间:2022-09-25 08:35:19

浅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别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人均工资两个指标都是反映人均收入的“晴雨表”,可谓是社会各界的热议统计指标。但由于社会公众对两者在统计口径、统计范围、调查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不甚了解,因此常出现将它们直接对比,或者将它们反映的数据与自身收入情况进行比较,常常引发“统计数据不准确”、“我的工资怎么没有涨”等质疑声,殊不知那是对两个指标的“错读”和“误读”,是缺乏对比依据和科学意义的。本文仅从统计实践工作的角度,谈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间的区别与联系,作为统计知识的普及和解读,唤醒统计数据“质疑声”背后的理性思考。

一、两者统计范围“各有不同”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户作为基本单位

以北京市为例,调查范围是居住在城镇区域范围内(按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确定的城区和镇区)的常住户,其中包括户口在本地区的常住住户和户口在外地、居住在本地区半年以上的住户(包括单身户和一些具有固定住宅的流动人口)两类。在这个范围内,将人员分类、并进行收入分级排序,采取随机等距的抽样方式,抽取部分常住户作为调查样本,其中每户居民家庭可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包括:最终消费支出、其它非义务性支出及储蓄)等将被纳入计算范围,分为家庭全部成员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如赠予等)。

二、职工人均工资,以单位为基本统计口径

职工人均工资的统计范围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除私营和个体户的从员人员)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

三、调查方法“形式各异”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账本中“诞生”的统计数据

采取随机等距抽样的调查方式。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大量居民家庭实际记账统计出来的。面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现役军人)的近13.4亿人口,4亿多户家庭。我们不可能像“人口普查”那样进行“地毯式”的逐户调查,借助统计方法的抽样调查。我们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要有代表性,不能随意选择,那么就需要用抽样方法来选择常年记账户。现在全国约6.6万城镇记账户,7.4万农村记账户,他们每天将家庭的日常开支和收入进行逐笔记账。可能有人要问?这些“记账户”是如何产生的呢?既然是抽样调查,就要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每年正式记账开始前,都要以先进行一次“大样本”调查,大约占10%的比例。举例来说,目前北京市有5000个记账户,为了确定5000个记账户,首先要进行一次大样本调查,按1∶10的比例,也就是起码要对5万户进行调查,在5万户调查结束后,把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户型结构、各个行业的结构都搞清楚,然后在这5万户中再抽取1/10作为记账户。为了减轻记账户的负担,我们每年要轮换掉1/3。我们每3年进行一次大样本调查,大样本调查的人比较多,调查户比较多,出来的资料更可靠。

四、职工人均工资,从104报表中“加加减减”统计数据

职工人均工资的调查方法是采用全面统计报表方法,即全市所有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单位)每季度、年度报送《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报表汇总、计算而成。

五、指标含义引出构成不同

从指标含义上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调查户人均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及储蓄的总额,即居民家庭人均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家庭收入高低程度的主要指标。它包含调查户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资及补贴收入、其它劳动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利息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他转移性收入等)的家庭总收入,再扣除了缴纳给国家的各项税费,如个人所得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不包括商业性保险)等,再扣掉记账户补贴后的剩余部分。

职工平均工资是指各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交通补贴、洗理费、书报费、旅游费、过节费、伙食补助、住房补贴、住房提租补贴、,由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房水电费以及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只要符合劳动报酬性质,都应统计在工资总额中。但不包括防暑降温费、冬季取暖补贴、生活困难补助费、独生子女费、稿费、讲课费、股息分红及债券利息等。

六、“算式”中看到的口径差异

从计算方法上看:

七、两者“地基”不同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资料是通过城市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就业情况、家庭现金收支、消费支出、非现金(实物及服务)收入等内容采用日记帐方法搜集汇总而成;劳动工资统计的职工人均工资是依靠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由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填表,经计算机超级汇总取得的。

八、“五个差异”让你看出两者到底差在哪儿

1.可支配收入不仅包括就业收入,还包括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从事第二职业的收入、家庭财产的增值收入、亲友间的瞻养和赠送收入以及出售家庭财物的收入等等。职工工资只包括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2.可支配收入要包含在个体及私营企业获得的收入,职工工资中则不包含这部分人员的收入。

3.可支配收入要扣除个人缴纳的各种税费,而职工工资则要包含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房水电费以及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4.职工平均工资是对所有职工的平均,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平均,它是以一个地区所有人的工资性收 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总和除以这个地区的总人数得出,其分母既包括有工作和收入的社会成员,也包括没有工作的离退休人员,还包括没有收入的失业人员、未成年人等,这些没有工作或收入的人员同样分摊到数值相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也与人们通常对收入概念的认知有所差异。

九、探寻普通家庭收支背后的“玄机”

有人可能会觉得从理论上讲解两个统计指标的异同太过晦涩。现在就让我们站在一户普通家庭的视角,为你探究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工资间的“那点儿事”。

注:此实例中引用的数据都经过调整,不涉及泄露居民单项统计资料的情况。

根据表中资料计算得出:

1.该户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23050-2265=20785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20785÷5=4157元

2.计算该户就业人员的职工工资总额=妻子的收入+丈夫的收入=(2000+1500+1000)+(1700+2000+1200)=9400元

职工平均工资=9400÷2=4700元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是用于衡量居民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也是GDP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分配的最终结果之一。它不仅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民生指标,而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因此,正确认识、运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既可以了解掌握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又可作为制定劳动工资、个人所得税、最低工资标准、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参考依据,为研究贫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提供基础资料,为判断住房、教育、医疗等主要消费服务价格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劳动工资统计的职工人均工资指标是衡量职工个人的工资性收入的统计指标。从居民家庭来看,职工的工资收入是构成可支配收入的组成部分,职工工资增长也必然推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上一篇:浅析联民卡的发行及市场前景 下一篇:关于财务报表披露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