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发展银行风险控制

时间:2022-09-25 08:33:54

浅谈农业发展银行风险控制

摘要:农发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风险日益突出,如何在向商业化转轨过程中有效地控制风险、防范风险是农发行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农发行的业务发展现状、面临的风险成固入手,最终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风险控制;经营管理

0、引言

随着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投融资规模的迅速膨胀,其潜伏的风险也日益显现。农发行自成立以来长期从事粮棉油购销储等农业政策性业务,只是自2004年以来才开始经营商业性业务,向商业化转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控制风险、防范风险已成为农发行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农发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1]农发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坚持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发行,业务营销范围又有了较大拓展,已涉及所有农林牧副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资料贷款及小企业贷款等信用品种,为信贷支农作出了新贡献。

2、农发行风险成因分析

2.1价格波动风险

现阶段,农发行的主体业务还是粮棉油购销业务,但由于粮棉油市场全面放开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粮棉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加大,这也促使相应的价格风险不断加大。当客户从农发行取得资金购入商品时的价格和客户销售商品时的价格呈负相关时,价格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就会十分明显。同时,农发行粮棉油收购的贷款指导价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2.2新业务拓展风险

粮棉企业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后,农发行贷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贷款对象由过去单纯的国有粮棉油购销企业发展成产业化龙头企业、股份制企业、私人企业等。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发行履行职责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公共财政体制功能的加强,使农发行的补贴逐步减少。二是按照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发行的业务结构、客户基础、风险来源发生了改变,市场机制的约束增强。三是新形势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业务迅速增长:信贷资金来源呈多样化趋势,吸收企业存款成为农发行自主业务的重要发展方向;贷款行业扩展到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畜牧养殖、农业小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建设行业。

2.3经营管理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是指农发行在运营过程中由于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所带来的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发行的人员素质不高。二是农发行尚未建立信贷风险监测控制机制。三是由于农发行的定位、性质不明确,造成了它的经营管理目标的盲目性。

3、农发行应对风险措施

3.1防范价格波动引发的风险

一是我国粮棉油市场在全面放开后,市场上粮棉油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粮棉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在逐步增大,而相应的客户在购、销、存环节中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大。因此,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不仅要对企业给予有效的信贷支持,还要通过研究粮棉油市场价格变化规律,掌握和运用市场规律指导农发行信贷业务,加强对客户价格信息的服务,重点监测、跟踪国内外粮棉油市场价格变动幅度、周期、涨跌等变化情况,指导客户摸清粮食价格规律、积极均衡销售、占领有效市场份额,获取最大效益。

二是把好贷款“三查”关。农发行要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用有效科学的风险度量化方法替换以前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模式,改变以往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情况。

三是坚持贷款动态管理。由于市场价格变化的无律性'客户经营状况也在随时变化之中。因此农发行应从分利用CM2006系统加强对每个客户的贷款动态监测,并依据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建立信贷预警系统,并及时对贷款风险程度的变化进行监控和预警。同时,在具体的信用方式上要积极推行质押、抵押、担保贷款,严格控制信用贷款。

3.2健全新业务风险防控体系

农发行可按照国际惯例和现代金融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适应农业经济和政策性银行发展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来适应以上情况。一是建立贷前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监测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应根据农发行的自身实际设计好风险预警机制的评价指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贷后检查和年后监测,发出贷款风险的早期预瞀信号;二是建立贷后规避风险机制;三是建立新放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

3.3完善农发行融资渠道

首先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量地补充农发行的资本金。其次是农业政策性专项基金或投资应由农发行统一管理运用。三是国家应明确政策性亏损的补贴承诺与措施,并加以实施。四是扩大国外筹资。五是增加个人债券发行。六是面向商业银行增加债券发行。

上一篇:基于万有引力视角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下一篇:集团型企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