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5 08:28:40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内改革大潮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探索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突破口。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 突破口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13-02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由此看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贯彻中央精神的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突破口。

1 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纵观各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谈到原因,很多学者提到诸如: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组织管理不健全、经费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思想上重视不够,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思想问题,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部等部门在2012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实践育人是基于实践的观点形成的育人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来源。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是实践育人的基石。所谓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专业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和考察、送温暖志愿服务、文艺欣赏和才艺展示等各种形式的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的实践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点,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育人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

第一,实践育人符合人的社会化规律。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并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人掌握一些必须的生存技能,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同时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人的个性。一个人必须积极地、有效地、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广泛地进行社会交往,才能实现社会化。离开了社会实践,人的社会属性就无从体现。

第二,实践育人符合“三贴近”的育人规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的体现,它可以使高校德育工作从僵化的、刻板的、空洞的、抽象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实践育人符合自我教育的规律。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自我教育不是孤立地闭门修养,而是强调要结合实践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来进行。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第四,实践育人符合素质教育规律。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种开放性的特征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克服困难,大胆探索,有效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 充分运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正确选取和有效运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问题。所谓载体就是承载着、中介勿,它是连接实践中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

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的选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全体学生为核心,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近年来,各类高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大家一致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它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校园文化则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他虽然由多种元素构成,但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为目标,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自身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包括学校发展规划、校区建设、与校区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教科研设施、文体设施、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校园景观建设等。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同时它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魅力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文化包括高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学校传统和历史、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品格、气质、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同时也包括反映高校独特风格的大学精神。它对于发挥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高校办学特色,增强高校凝聚力、展示大学生风采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学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高校制度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的总和。包括领导干部廉政公约、相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守则、奖惩办法等管理制度。它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条件。

将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需要。

3 建立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3.1 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教师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解为高校思政课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水平来制定实施方案,缺乏规范性指导,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停留在自发的、随意的、即兴的层面,很难全面、深入、持久的开展,学生没有积极性,既不愿意主动参与,更不愿意自觉接受教育。为确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首先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地位。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因此,必须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把它纳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完整的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3.2 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领导机构

从目前各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来看,各校都选用校园文化这一有效载体来开展实践教学,收到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操作方面的实际问题。由于思政课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和组织部门,思政课教学受思政部和教务处领导和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由各系部、团委、学生社团领导和实施,二部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无法形成合力,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体系,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牵头,以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专任教师为主,吸收教务处、科研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专职辅导员、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学生干部参与,齐抓共管,协调发展,形成协作机制和教育合力,用于指导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充分发挥高校大德育的作用,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健康有序的进行。

实践证明,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突破口。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加深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

[3] 教育部2012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

[4] 杨光.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5] 杨智圆.高校校园文化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D].兰州理工大学.

[6] 李琦.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理论月刊,2004(8):134-136.

[7] 宋芳.彰显德育价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71-272.

[8] 钱结海.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的基本路径[j].文山学院学报,2012(4):114-116.

[9] 王子龙,样樱,朱永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旨在加强教学的实践性[j].甘肃高师学报,2011(6):108-110.

[10] 张卫良,李金娥.思想的实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性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1(6):37-41.

上一篇:浅谈汽驾类对口升学专业复习策略 下一篇:逐级递进多元建构 促进模型思想的整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