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祥林嫂眼睛描写意蕴初探

时间:2022-09-25 07:26:24

《祝福》中祥林嫂眼睛描写意蕴初探

【摘 要】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把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重点,通过对祥林嫂悲剧人生中几个重要转折时期眼神变化的描写,用了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了祥林嫂温顺的性格特征和善良的本性,生活的不幸对祥林嫂精神的打击,以及祥林嫂对不幸命运的挣扎,形象地揭示了祥林嫂在 “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等传统桎梏的束缚下,逐渐被逼到绝境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眼睛;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先生所言的眼睛,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眼神活动,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神变化最能准确地传达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在《祝福》中,鲁迅先生把描写的重点集中在祥林嫂的眼睛上,通过对祥林嫂悲剧人生中几个重要转折时期眼神变化的描写,用了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形象地揭示了祥林嫂在 “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等传统桎梏的束缚下,逐渐被逼到绝境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其一,突出祥林嫂温顺的性格特征和善良的本性。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是她在丈夫死后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小说对祥林嫂的外貌作了详细的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小说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只有简单三个字:“顺着眼”,它不仅形象写出了祥林嫂在传统封建礼教的熏陶下,不自觉中变得“温顺”,而且这一温顺的外表和她本身的高大身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顺着眼”虽然是“我”侧面观察所得的一个总体印象,而非对祥林嫂眼神活动的具体描写,但这三个字却把祥林嫂老实本分、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预示着她不幸命运的开始。

小说在表现祥林嫂善良本性的时候,同样以她眼神的变化为着眼点。当柳妈用“干枯的小眼睛”看祥林嫂头上的伤疤,试图撩拨她心头的创伤时,祥林嫂并没有激烈的言辞和动作,只是“立即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祥林嫂眼神的这一变化,表明她不愿与柳妈发生直接冲突,充分显示出她心地善良的一面,因为柳妈和她一样,都是受苦人,都有自己不幸的身世。

其二,侧重突出生活的不幸对祥林嫂精神的打击。随着故事的发展,祥林嫂在接踵而至的打击面前,精神支柱逐渐坍塌,小说通过对祥林嫂眼睛前后变化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这一过程。

当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做工时,虽然在穿着打扮上与上次一样,仍然是“顺着眼”,但是“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小说抓住祥林嫂眼睛的细微变化,把丧夫丧子之痛给她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伤,在不露声色中展示在读者面前。此时重回鲁镇的祥林嫂仍然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没有神采”的眼睛显示出这一变故对祥林嫂精神的巨大打击。祥林嫂开始向众人讲述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时,刚开始时还可得到听众的“眼泪”,到后来人们则对她“避而远之”,祥林嫂只好“直着眼睛”看着他人离去。小说通过对祥林嫂这一惊讶的眼神的描写,既写出了众人的冷漠无情,也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祥林嫂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无视他人感受所面临的尴尬。

当祥林嫂试图再次从别的事、别人的小孩身上引出她的故事时,周围人则开始不怀好意用似笑非笑的问话打趣她。虽然“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但她还是从众人“又尖又冷”的笑影中觉得“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一举动,表明祥林嫂在认清他人的真实用意后,开始主动封闭自己的内心,意味祥林嫂精神痛苦的进一步加深。当她听到柳妈描述死后被阎王分尸的恐怖场面后,第二天早上起来时“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但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后,她的眼睛则变得“分外有神”。但是她依然不许碰祭品,这对她的打击是致命的,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开始“窈陷下去”,这正是其精神支柱坍塌的表现。

其三,显示出祥林嫂对不幸命运的挣扎,以及对普通人家庭生活的渴望。祥林嫂第二次成了寡妇后,再次回到鲁四爷家里帮工。但是,祥林嫂始终无法从失去丈夫和儿子的伤痛中恢复过来,她希望通过倾诉来减轻自己的痛苦,获得生活下去的勇气。但是,那些听故事的女人们并不是真心同情她的不幸,而是为了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当祥林嫂的悲哀故事被他们“咀嚼”殆尽,成为“渣滓”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给祥林嫂“又冷又尖”的“笑”。此时的祥林嫂“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一瞥”,实际上是祥林嫂在看清世态炎凉之后的一种无言反抗。

与此同时,尽管祥林嫂并没有停止对命运的抗争。为了洗刷自己的罪恶,祥林嫂听从了柳妈的建议,默默工作,拼命攒钱,终于用积攒下来的两年的工钱在土地庙为自己捐了门槛,当她重新回到鲁四爷家里时“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小说通过对祥林嫂捐门槛前后眼神变化的描写,一个吃苦耐劳、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更让读者震撼的是祥林嫂在临死前对灵魂有无的追问。当祥林嫂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沦为乞丐之后,依然没有放弃对这一问题的追寻。因此,当祥林嫂在看到“我”这个知识分子后,希望从“我”口中得到确切的答案。在没有认出“我”之前,祥林嫂是这样的形象:“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但是,当祥林嫂开始问我灵魂有无的问题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此时祥林嫂眼睛的“发光”,是她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萌发的最后一丝希望之光。由于祥林嫂在人世间无法活下去,她希望在临死前弄清人死之后究竟有无灵魂。如果有的话,那么她和死去的亲人就能在另一个世界团圆,这是她在临死前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希望。但不管“我”的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对祥林嫂来说,注定都是悲剧:如果有,她可以死后和亲人团聚,但会被阎王分给两个男人;如果没有,她想和死去的亲人团聚这一希望就无法实现。

总之,小说通过对祥林嫂不同命运转折时期眼睛的刻画,将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使得整个小说结构完整而情节清晰,而且其间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同样值得读者深思。

作者简介:彭英(1978-),女,贵州大学附中,文学学士,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

上一篇:生活情境下的语文作文实践 下一篇:这次不能再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