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根、德育为先

时间:2022-09-25 07:20:34

教育之根、德育为先

国家对于自己公民的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国家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使他们成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在我国,德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单单是思想品德课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也不是社会、学校、老师喊几句口号,唱几句高调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广大的家长、老师、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探讨,需要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作为教师,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挖掘各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成人,然后才是教育学生成才。可见在成人成才的问题上,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因为一个人首先只有先学会做人,他才可以立生做人,由此可见德育的渗透在教育中的地位。作为步入中学的青少年来说,正处于人生德育形成的起始阶段,他们犹如一张张白纸,需要我们在上面勾画出最美丽的图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如能利用好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循循善诱,正确引导,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从语文课本的各个阶段来看,德育教育的内容始终也没有离开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操行和道德素养。中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的美文,这些文章中可以说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对祖国、对美丽山河、对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深情,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品质,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积淀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的情感。教学中,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细心挖掘就一定会发现许多的德育教育元素,利用好这些德育元素,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教育,语文知识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中学语文课本中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就包含着许多爱国和思乡之情,充分利用好这些爱国主义元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行为中感知什么是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我们怎样去体会一个公民对于国家的责任和情感。又比如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就包含了许多热爱大自然,讴歌生命的德育元素,这些课文可以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懂得一个人的生命不但属于我们个人自己,也属于他人和社会,所以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再如《公输》中墨子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思想,《鱼我所欲也》中的人生取舍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的欢颜”的胸襟,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等等都是德育渗透的最好教材。语文中的德育教育理论,比如不可能像思想品德课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靠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去找,自己去探索,然后变成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和体会。

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但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达到心灵上的提升,是我们语文教师要勤于思考,深入探究的一个课题,学生年龄段的不一样,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不一样,所以面对不一样的德育内容,应该有不一样的方法和教育手段,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有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文中句式的作用等方面来达到我们教育的效果;而有的内容,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通过形象贴切的语言、慷慨激昂的情绪、静如流水的渗透,来感染和带动学生。语文教师也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幻灯片等,通过声、像、图、文等立体媒介进行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既可节约时间,又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而有的内容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社会中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必须是长期的、漫长的一个过程,它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长期的努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道理尽管人人都知道,但是要真正达到一个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我们付出十分艰辛的努力和工作。虽然语文教材充满了德育素材,但也不是时时处处都有,教学中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有则讲之,无则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弄巧成拙。思想品德课中都有一个慢慢的渗透过程,它需要一个从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法律知识的理解、国情教育的理解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还应该加强同政治老师的沟通,进行一个横向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养成一个好的行为品德。一个学识渊博的学生,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学生,而品德高尚应该优于学识渊博,因为它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生存于世界的根基。

上一篇:实践有效对话,发展教学能力 下一篇:科学课堂提问六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