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时间:2022-09-25 07:18:24

浅谈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1 什么叫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也叫后进生,是指习惯不良或心理缺陷或品行障碍的学生,如“差生”、“落后生”、“后进生”、“问题生”、“学困生”、“个别生”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其定义为品行障碍少年。他们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学习、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他们多数成绩不好,但成绩不好一般不是他们问题的起始原因。他们一般表现为思想品德不高、心理健康不全、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等。实际上,“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带有问题行为的学生。

2 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

2.1 自卑心理:由于问题学生在父母的眼里,是不听话的孩子;在社会的眼里,是学习上的差生;在老师的眼里,是问题学生。所以,问题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他们基本上生活不受人欢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总是感到不如别人,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它同学的优点对比,心里失衡、心态消极。自卑心理严重,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学习没有兴趣,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在与同学的交往上,经常表现在对发型、服饰等方面的追求上,以此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2.2 戒备心理:问题学生由于常被人歧视,很少受到周围人的表扬,学习和生活上屡遭挫折和失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心理,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打心眼里不想听、也听不进去老师正确的教育,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把老师的好心视为恶意,形成了老师说老师的,他们做他们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后却还是老样子。他们也不是只干坏事不做好事的,他们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由于没有得到老师应有的肯定和表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再做好事也没用,也不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就是挨批受罚才的命,于是自甘堕落,逐渐疏远老师和同学,并始终保持戒备心理。

2.3 逆反心理:传统教育对问题学生主要采用高压、体罚等教育手段,造成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畏惧、恐慌和防卫心理,导致学生对教育的逆反、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学校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对同学敌视。公开挑战和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违反班规,与老师和学生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有意做不好,甚至故意往坏里做。老师反对做的事,他们反而积极去做,他们没有是非标准,做事情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3 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3.1 自身原因。“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和父母在教育中过分夸大和强调高考通过后将给他们带去的现实价值,忽视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建立和提高的教育,使得一部分学生中学阶段的信念全部集中到了文化学习中,每天就是文化学习、再文化学习;应该在中学解决的人生问题、思想问题、人格问题等都一股脑的堆积到了大学校园,升入大学后,大学教育和管理方式与中学阶段完全不一样,大学校园中存在不仅仅是单纯学习的竞争,还有逐步展示出其它方面的能力竞争,这时,这一部分学生就显得无所适从,自身内部的矛盾不断冲突,使其内心深处失去平衡。

3.2 家庭原因。家庭是学生的生长摇篮,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父母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是否会成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自身与家庭存在着不和谐,主要是因为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结构的缺省,单亲家庭、组合家庭、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过分溺爱、教育方式粗暴、缺乏交流和沟通等,使得他们在上职校前就潜在着个性畸形,性格内向偏激,甚至心灵扭曲。他们与自己的家庭成员无法沟通和交流,对自己的家庭缺乏依赖和信任感,他们“漂游”在对家庭的期望和失望之间,内心矛盾重重,当他们带着这种与家庭的不和谐关系步入职校后,在逃离了父母的“控制”,后,极易引发他们在情感、品德、性格、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成为高校内的“问题学生”。

3.3 学校原因。学校教育是学生成材和性格形成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由于问题学生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很不情愿地走进了自己不愿上的,内心深处无法接纳职业学校,他们总是笼罩在高考或中考失利的阴影之下,不能自拔,对学校认可度很低,内心深处在不知不觉中随时随地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抗拒对学校的认可,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就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加进一步的寻找学校不足点来支撑自己的观念,从而更深层次的加强了对学校的不认可,这样他们就会不自觉的,理所当然的不学习,混日子。他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由于遭遇矛盾和挫折后,不愿意寻找主观原因,总希望周围的人和环境去适应他们,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遭遇矛盾和挫折时,不是去勇敢面对,积极解决,而是把责任推卸给学校和老师,认为自己遭遇的矛盾和挫折是学校和老师造成的。他们在生活上、言辞上、举止上、喜好上、情感上都明显表现出叛逆心理,只追求自己爽的感觉,追求个人生活另类和激情。不关心同学,不关心班级,不关心学校,不与学校校园的主流和趋势合拍。

3.4 社会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健康与非健康的媒体令人目不暇接,充斥着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眼花缭乱,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各种节目、剧作争相亮相于荧屏,而真正符合他们观看的节目少之又少,各种不适合他们观看的凶杀、言情、戏说历史的剧作无形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甚至影响了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的正确判断。现实生活周围的大量不雅事件玷污着他们的耳目,这些反面教材教坏了他们。商品经济中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行为也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

4 如何有效地转化问题学生

4.1 要以诚相待问题学生。要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就要主动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诚地以朋友的身份和问题学生谈话,要谈话首先要先谈心。要注意但谈话的方式,把原来的“同学你应该怎样怎样?”改为“同学我建议你怎样怎样”乐意接受的方式,谈话的话题也应该由原来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等比较严肃的话题转换为兴趣爱好等比较轻松的话题,应不厌其烦地与他们谈话,谈话中要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逐渐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自然他们与老师的距离近了,感情逐渐深了。

4.2 要用爱感化问题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由于问题学生身上具有长期的消极因素,他们的进步容易出现反复。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他们的行为,及时地查找问题的原因,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不要轻于发火,要有耐心,静下心来,真诚地对待他们的过错,给他们于自省,自我纠正的机会。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比较不好办。所以需要我们给予他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他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的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相信他们,相信他们都能成才。要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休息的需要、玩儿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人格尊严的需要)。要善于倾听,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要把老师的心声和他们交流。因为,教育的爱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

4.3 要增强问题学生的自信心。“问题学生”的养成并非一两天的事情,是长期养成的习惯,是长期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困难而艰巨的工作。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增强他们的自信。在他们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让他们看到希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自信心。教师需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前进。教师在注意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需要付出更多和长期的耐心,爱心和关心。

4.4 要尊重问题学生的人格。教师应当尊重、信任问题学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问题学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4.5 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在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问题学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增强他们的自信。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和问题。让学生自己注意、发现自己的问题,要比老师从正面要求学生做出检查,作用更大、更深。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的多。作为教师,及时肯定表扬他们,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4.6 要激发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问题学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此外还要经常和问题学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总之,对待“问题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问题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难免会走出老师思想里的那个“圈”。经验表明小时候唯唯诺诺,“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很多都不会有出息的,反而从小就表现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本质不坏,长大后很多人都会做出一定成绩,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作为老师宽容一些,不必太苛责,只要他们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不防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只要教师具有爱心、细心、耐心、恒心,“不信春风唤不回。”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探索 下一篇:炫示 第40期